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说课稿

发布 2024-02-27 15:30:04 阅读 4529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二、教材分析:

本节(第一课时)教材讲到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包括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地球公转轨道特点,又讲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教材配备了很多**,让学习者通过读图来完成认知,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重点难点众多,重点主要有:

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难点主要有:

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三、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2.理解地球公转轨道特点。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黄赤交角及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2.学会通过读图、观察动画演示、观察并参与模拟演示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已有所了解,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学生了解的宇宙知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化,清楚相关的一些现象,也存在很多疑难问题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是为什么不同等等,但很少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

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中已经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演示地球运动基本能力。但都是很肤浅的,尤其是有关地球运动形成的黄赤交角的相关内容根本没有接触过,学习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内容。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引用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问学生能否解答,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用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①演示多**动画“自转”,讲解概念:提示学生注意地轴指向。

结论:自转是围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倾斜,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②转动地球仪,结合动画,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提问学生)

结论:自西向东——侧视是从左向右;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则为顺时针。③讲解地球的自转周期:

首先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一个超然于地球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故我们选择一颗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在地球上看来,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动的,以它为参照点算出来的周期即为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计算出来的周期即为太阳日。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只强调是由于参照点的差异而引起的,不做深究。④运用多**动画和教材上的图,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注意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线速度则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3.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演示公转动画,提示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轨道特征。

结论: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在转动,其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导致地球有时离太阳较近,有时较远,从而引出近日点和远日点。

读图1.17。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在近、远日点时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差异。结论: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课本p14读图思考题。4.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讲清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及黄赤交角的形成。

从地轴与黄道面的关系,引出黄道面和赤道面又一夹角。)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正着身子公转,则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如何?应该是重合的,但由于地球公转时是倾斜着身子的(即地轴倾斜):

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故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即黄赤交角。②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可以认为太阳射来的是平行光。设计两个假设,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假设1:假如地球表面是平面的,那么太阳光跟地面的关系(答案是到处都是垂直的,直射点有无数个。)

但地球是一个球体,表面是球形,故直射点只有一个。

假设2:如果地轴不倾斜,直射点和地面的关系(将永远在赤道上。)

但地轴倾斜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有时直射在北半球,有时直射在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范围最北为23026’n,最南为23026’s,即南、北回归线上。

演示动画: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最后指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5、本节内容小结授课设计意图:

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这样才能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说课。一 课程标准分析。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条 标准 中的行为动词用 分析 表明...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说课。一 课程标准分析。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条 标准 中的行为动词用 分析 表明...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编写人 王盘永审核组长 郑海燕审核主任 陈振强。温馨寄语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使用说明 1 结合课本将课前预习内容填好并记住,准备上课检查。2 找出不明之处做好标记,写下问题,交给课代表。3 合作 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由组长汇总讨论,发言人准备发言。4 学案在合作交流,纠错并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