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 螳螂捕蝉苏教版2019

发布 2024-02-09 03:00:08 阅读 6488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我姓张。知道张老师爱好什么吗?生:不知道。

师:告诉大家,我喜欢唱歌。同学们想不想听张老师唱歌?生:想!

师:好!那张老师就给大家唱上一段。2002年的第一场雪……(生鼓掌)师:知道这是什么歌吗?

生:《2002年的第一场雪》。师:对。谁的歌?生:刀郎。

师:看来大家都是追星族。好,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刀郎的名字。(师板书:刀郎)

师:同学们,我们在“郎”字的左边加上“虫”字旁就成了另外一个字——“螂”。生:刀螂。

师:对,“刀螂”就是“螳螂”,“螳螂”是“刀螂”的学术名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和“螳螂”有关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点评:教师充分利用课前短短的几分钟和学生聊天,以歌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拉近了师生心理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现场气氛。利用“郎”和“螂”的谐音,由歌手刀郎巧妙地引出“刀螂”,再引出“刀螂”的学术名字“螳螂”,最终引出本文课题。

开场白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语言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二、精读感悟。

1.品读课文9~11节,直奔重点。

师: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出示大屏幕),谁愿意读?

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生举手,师指名一生读)

师:读得正确流利、声音洪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词语,横行看,边看边想每行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再读读这些词语,这样你会读得更好。自己先试试。(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读?(指名生读)你这么一读,张老师仿佛看见了一只自由自在的蝉。看来弄清了词语之间的关系,词语照样可以读得有感情。就像这个同学这样,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生齐读)师:这样一读,我们头脑中就会呈现出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这幅图(出示大屏幕),尽可能用上刚才我们读过的这些词语,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自己先练习一下。

生:清早,一只蝉悠闲地趴在树枝上自由自在地唱着歌。师:

“唱歌”这个词用得好,讲下去。

生:谁知道,蝉身后有一只螳螂要吃它,这只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一幅**的样子。

师:很紧张,好听。

生:谁又想得到,就在这只螳螂的背后,有一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这只螳螂呢!师:

非常感谢你,你让我们享受了一个美妙的故事。你一定读了很多书,可以称得上故事大王了。(生很高兴)

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其实是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课文中的少年给吴王也讲了这个故事,打开课本,快速找找,哪几节直接写了故事?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9~11小节。边读边想,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用笔划下来。(生大声朗读9~11节)师: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句子是: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看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这句话也给张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看这句话——(大屏幕出示)

师:联系刚才所读的故事,请你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边板书“蝉、螳螂、黄雀、眼前利益、身后祸患”,边指导学生把字写对写好)找出具体的句子来说明。

生:(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蝉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喝到露水,背后的祸患是螳螂要捕捉它。

生:(读)“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螳螂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吃到蝉,背后的祸患是黄雀要啄它。

生:(读)“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这句话可以看出黄雀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吃到螳螂,背后的祸患是少年拿着弹弓要打它。

师:是的。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关系可以这么来表示:

捕啄蝉←螳螂←黄雀。

师:蝉和螳螂之间用什么动词好?生:捕或捉。

师:螳螂和黄雀之间呢?生:啄。

师:这句话正是故事的寓意所在。谁来读这句话?(生有感情地读)

师:有一个词他读得很好(生答:一心)。谁再读这句话?(指名读)师:你读得更好,你把一个标点符号读得很到位。什么标点符号?生:感叹号!

师:对!像他那样,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

(生齐读)【点评: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课始把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拿来让学生读词说话,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历练了学生的语言,也巧妙地学习了课文的重点小节。教师注意教给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把自读感悟的权利留给学生,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教学理念】

2.品读课文1~8节,感悟中心。

师:“听了少年一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想到了什么而“恍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请联系课文第1节想一想。

生:我想这时候吴王可能会想到自己将要攻打楚国的事,自己就像故事中螳螂一样,只看到攻打楚国这一眼前利益,没顾到身后隐伏的祸患,所以这个举动是冒险的。师:

你提到了一件事。就是——生:吴王攻打楚国的事。

师:对。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还不知道这件事呢!第几节写到这件事了?(生不约而同地读了第一节)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句话: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师:吴王打算攻打楚国,大臣们怎么想?

生:大臣们会想,吴王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较大,但其他诸侯国可能会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师:我们就来设想一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

生:我认为吴王攻打楚国会两败俱伤,而这时诸侯国如果来攻打吴国,吴国的兵力会大大减弱,会抵挡不住的。

生:吴国的百姓会流离失所,甚至会家破人亡。师:正所谓“兴,百姓苦”——生:“亡,百姓苦”。

生:士兵会战死在疆场,永远见不到自己的亲人,让人感到很凄凉。

师:是啊,醉卧沙场君莫笑——生:古来征战几人回。师:能打吗?生:不能。

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读这句话。

师:能不能仿照老师写“蝉、螳螂、黄雀”之间关系的样子,把吴国、楚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写。

(生写,师巡视指导后让一生到黑板补充板书)生:其他诸侯国←吴国←楚国。

师:下面的同学想想他写得对不对,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生:

应该把其他诸侯国和楚国调换过来。师:(对着板书的同学说)你认为有道理吗?

觉得有道理就改过来。(生完善板书)

师:同学们看得仔细,发现及时。这位同学虚心接受,改得正确。我们向这位同学表示祝贺。

师:这个道理,大臣们向吴王讲过吗?吴王又是怎么说的?生:(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师:吴王固执地说——(师强调“固执”,生再读那句话)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吴王?生:固执的。生:专横的。生:凶暴的。生:顽固的。

师:这是一个听不进别人意见的吴王。再读读这句话。

师:就是这么一个固执、主观、专横的吴王却被少年的一个故事说服了。请同学们认真地品读2~8节,找找少年的劝说有什么巧妙之处。

可以用笔画一画,也可以写上自己的理解,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生品读、圈画)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句话把吴王的兴趣一下子引了出来。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意思的事”谁都想听,况且是“挺”有意思的事。师:你讲得很有道理,很会读书。

生:“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他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这样容易引起吴王的注意,况且王宫花园是吴王休闲的地方,吴王心情高兴,也不会有什么戒心。从中可以看出他很有计谋,也很有耐心。

师:你有理有据,有雄辩家的风采。

生:他没有直接去劝说吴王,因为他知道直接说出来吴王肯定不耐烦,说不定还会因此掉脑袋,于是想借《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他在为顺理成章地讲故事做准备。

师:是的。看来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师: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是——生:智劝、巧劝。

师:所以,当吴王听完少年的故事后,他——

生: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师:你能体会吴王现在的心情吗?

生:他一定在感激少年,如果没有少年的提醒,说不定他的国家会灭亡。生:他在为少年的智谋而赞赏。

生:他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

师: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好大王嘛!

师:学完课文,吴王和少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3~12小节加以体会。读的时候,注意读好人物的对话,还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学生练习,配乐朗读)

点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故本节课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品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三、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已经陶醉在自己的朗读中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我受到的启发是,只看到眼前有利可图却不知祸害就在后边,这是很危险的。我们要慎重考虑才能去做想做的事情。

师:正如老子所言:福兮,祸之所倚。

生:我们要为长远的利益着想。做事之前,要想想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最后再认真选择。

师:从少年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生:劝说别人要把握好时机和环境,不能在别人生气时当面指出缺点和错误,应循循善诱,让他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

师:讲得真好,学以致用。这篇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记叙,我们可以依此来复述课文。这是我们今晚的家庭作业。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

点评:教师架设了生活与文本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教给了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复述课文的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板书设计。23螳螂捕蝉捕啄。

蝉←螳螂←黄雀。

攻打乘虚而入。

楚国←吴国←诸侯国眼前利益←身后祸患【总评】

纵观本课教学过程,张老师的设计体现出如下的教学特点:

一、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然穿插语言文字训练,如词语复习,用词说话,换词练习,词语训练扎实有效。在对语言“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中,渗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二、回归简约,适度拓展。“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本课始终,多种读书方法穿插其中——教学过程中读书方式多样,个人品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穿插进行,边读边想边注,读写结合,读中感悟。张老师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三、张扬个性、激扬灵性。《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教师架设生活与文本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理解并加以引导,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四、授之以渔,追求有效。张老师注意教给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圈圈画画,记录感悟。在谈体会时,注重学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捕捉在对话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

巧妙合理的电教手段,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课文读好了,理解深刻了,教学过程也朴实了、扎实了、有效了。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螳螂捕蝉苏教版

螳螂捕蝉 师生问好,孩子宣誓 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螳螂捕蝉 请和我一起写写字好吗?孩子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 大家都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么故事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对话?生 是吴王和少年。少年 师 对,师板书 吴王 那这两个人谁为主?生 少年。师 那我把 少年 写得高一些。现在黑板上有三个词 少...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0螳螂捕蝉苏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 10螳螂捕蝉苏教版 2019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生 闭门造句 师 板书课题生 读课题。师 理解课题 螳螂,生 理解螳螂。二 介绍背景,了解故事起因 结果师 这个故事发生在?生 春秋战国时期。师 出示地图 据图讲解 故事起因是怎么的?请大家读课文 出示 小黑块 楚国 劝阻 ...

六年级语文下 螳螂捕蝉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二 初读课文。1 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