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螳螂捕蝉新苏教版

发布 2024-02-09 02:45:08 阅读 3973

10螳螂捕蝉。

教学目标:1.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3.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创造性地讲《螳螂捕蝉》的故事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基础性目标】

1.学会4个生字,理解词语:“乘虚而入、恍然大悟、不堪设想”等。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给课文正确地划分段落。【提高新目标】

准确地划分段落,简要地概括段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学阶段,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成语故事的课文?《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师板书:螳螂捕蝉。

“螳螂”是这课的生字,可以用形声字的规律来记忆字的音和形。▲其实这是一个8字成语,它后面还有一个词是——师板书:黄雀在后过渡:

这篇课文不是单讲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故事,它写的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学习板块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一)自学指导: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2.

理解词语:“乘虚而入、恍然大悟、不堪设想”。3.

读完后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二)自学交流1.检查生字词:

第1页。出示:打着大王处死前爪弹弓。

禀报诸侯国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螳螂捕蝉恍然大悟①多音字。

注意“禀”,后鼻音,“侯”的字形“乘虚而入”的“乘”多音字区别于“趁”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出示: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练习用“不堪设想”和“恍然大悟”各造一个句子。

三、学习板块二:理清脉络,概括段意(一)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二)自学交流。

出示:一(1):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任何人的劝阻。

二(2——11):一位侍奉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三(12):吴王听后,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二次自学。

再读课文,根据段意,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前因后果。

学生自己练习说②同桌互说▲交流。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但吴王固执己见,决心已下,不容劝说。在大臣们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吴王恍然大悟,从而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说得比较简洁,如果语言再流畅些,把吴王前后态度的变化说进去就更好了。

第2页。你不仅说得简洁、流畅,还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了,真了不起!四、当堂检测。

1.至少写出2个八字成语。完成《补》第一项。2.流利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五、过关任务:1.默写课文中的词语。

3.用“不堪设想”、“恍然大悟”分别造句。

第二课时。基础性目标】

1.根据原文,创编故事,明白“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2.想象吴王的内心活动,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明白语言蕴含的深刻道理: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忽视身后隐患,做事情要三四而后行。【提高性目标】

从少年劝吴王的时机和方式上体会少年的智慧和勇敢。教学过程:

一、送名言。

今天这节课,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三句话,指名读——出示天才总是具有与众不同的想象力。

一个能抓住发言机会的学生,一定是聪明的学生。一个善于倾听的孩子,一定是读完这三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二、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在大臣们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吴王恍然大悟,从而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什么道理呢?三、学习板块一:读故事,悟道理(一)自学指导:

1.轻声读课文第9—12自然段,思考:①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分别在想些什么?②联系第一自然段,想想吴王悟到了什么?

别忘了给蝉、螳螂、

黄雀配上画外音!

第3页。2.小组合作:讲一讲少年所讲的故事。3.全班展示。(二)交流汇报。

过渡:这个故事讲得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个小组来汇报?1.请一个小组讲讲这个故事或表演这个故事2.评价。

小结: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齐读。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鼓捣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板书:眼前利益身后祸患】

3.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又悟到了什么?【相机板书:攻打楚国诸侯入侵】

过渡:少年明白,大臣也懂,可为什么吴王只听少年的话呢?四、学习板块二:品词句,识少年。(一)自学指导。

1.默读第2—8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少年的词句,读读、想想:少年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说?我读出了一个的少年。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注意朗读的表现力哦!】(二)自学交流。

预设1:比较两个“死”

1)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2)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句(1)中的“处死”的“死”与“生”相对,表示失去生命。△句(2)中的“死命令”的“死”则表示不可更改。▲预设2: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的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读出少年的坚定不移。

比较: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的劝又妙在**?

师小结:如果说大臣的劝是直劝,那么少年的劝就是一种——智劝、巧劝。看来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真是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在相应的词句旁做批注。

第4页。过渡:《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选自西汉刘向的《说苑》。这本书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

五、学习板块三:赏原文,明慧心。(一)自学指导:

1.反复读读故事原文,思考:“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吗?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二)交流小结:

这个故事如果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寓言故事也是成语,其意思是:比喻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过渡:看来,大家是真正读懂了这则寓言故事。老师还有个问题?

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

六、当堂检测。

1.请你为吴王写一个讲话稿,向大臣们解释他放弃攻打楚国的决定。

2.学生写。3.交流汇报。

各位爱卿,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后来,我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给我讲了个《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准备捉它。

那么螳螂拱着身子,举起爪子,要去捕蝉,却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听了这个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必然乘虚而入,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今天,我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七、课外延伸。

1.学完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

弦外音,其实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弦外之音哦,不信老师考考大家,你能听懂吗?一天邻居对小明的爸爸说:“你家小明真刻苦,每天练琴练到十一二点。”

2.推荐几句名言。

表明新的决定,并把原因说清楚明了!

苏教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

一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螳螂捕蝉。师 螳螂和蝉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文中写 螳螂捕蝉 故事的内容。二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三 查自读情况...

六年级语文教案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一 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 板书 螳螂捕蝉2.齐读课题3.检查字词。4.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 发展 经过 结果分别是什么?用简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5.能用上刚才的四个词语讲述这个故事?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螳螂捕蝉恍然大悟。吴王想出兵攻打楚国,但大臣们...

六年级语文下《螳螂捕蝉》教案

教育资料 六年级语文下 螳螂捕蝉 教案。1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2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