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发布 2023-10-26 01:53:24 阅读 5693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2.了解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3.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深化寓意。

4.通过对多则有趣寓言的阅读,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

用学生秋游**引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发学生对这个寓言故事的兴趣。

二.读通课文,理解文意。

1.分组学习,正音、正义。

逐字、逐句翻译课文。读、加点字、翻译。最后由学生强调重点:找出不能搞错的关键词。

2.感悟寓意。

再次朗读课文,读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后,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

比喻只看见眼前有利可图,却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不能只看中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

凡事需作全盘打算,不能鼠目寸光,毫无远见。

3.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深化寓意。

找出文中对动物形象进行描写的词。

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看动画片,展开联想,进行形象再创造。

用80-选择蝉、螳螂、黄雀中的一种,通过生动形象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语言的描写,突出其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

三.通过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

通过短小、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将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方法表达出来,使人理解。四.拓展。

寓言它通过短小、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将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方法表达出来,使人理解。这种说理方式很容易为我们所接受。《螳螂捕蝉》的作者西汉刘向,就是擅长于用寓言来说理,他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不少文化瑰宝。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写的其他寓言故事。

要求:读懂寓言大意并能说出得到的启示。

枭东徙。刘向。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齐景公出猎。

刘向。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晏子辞高僚。

刘向。高僚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

高僚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

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读音bi四声,纠正)吾过,是以逐之也。

五.作业。1.背诵课文。

2.选择刘向寓言故事中的一则进行扩写,左右。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一 设计理念 注重教材的整体性,以学生为主,引导自读自悟,将读 写 议紧密结合,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二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布置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深厚的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 螳螂捕蝉 教。案。篇一。注重教材的整体性,以学生为主,引导自读自悟,将读 写 议紧密结合,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二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布置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深厚的...

六年级语文教案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一 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 板书 螳螂捕蝉2.齐读课题3.检查字词。4.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 发展 经过 结果分别是什么?用简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5.能用上刚才的四个词语讲述这个故事?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螳螂捕蝉恍然大悟。吴王想出兵攻打楚国,但大臣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