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10 螳螂捕蝉

发布 2024-02-09 03:00:08 阅读 4693

10.螳螂捕蝉(教学反思参考1)

我觉得这一课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故事。之所以说它是个特殊的故事,是因为它是以一个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的形式出现。大故事是一位少年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巧劝吴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件事,小故事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那个《螳螂捕蝉》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么处理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呢?我想,首先这两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第一,小故事可以从大故事中脱离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大故事也可以略写小故事而不失其完整性。

第二,小故事有其特定的寓意:“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潜伏在身后的祸患”,大故事也有其特定的含义:“直劝不如巧劝”.

其次这两个故事的教学是相互关联的,教学小故事是进一步教学大故事的前提条件,教学大故事是教学小故事的必然归宿。由此,可以看出,小故事的教学是大故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不能脱离大故事的教学单独进行,必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才行。

在教学中,我从小故事突破,通过这样三个问题串起全课:

1. 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吴国明白了什么?

2. 为什么大臣们都没能劝住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做到了?少年的劝妙在哪?

3.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10.螳螂捕蝉(教学反思参考2)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1、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

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事物的兴趣。

2、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

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3、复述故事,表现其“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课文10《螳螂捕蝉》苏教版

螳螂捕蝉 公开课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 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将学生的思维层层引向深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从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入手,让学生学会概括,体会少年形象,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学会复述课文。一 故事入手。教学时,我从 螳螂捕蝉 的故事入手,再引导学生思考 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0螳螂捕蝉苏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 10螳螂捕蝉苏教版 2019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生 闭门造句 师 板书课题生 读课题。师 理解课题 螳螂,生 理解螳螂。二 介绍背景,了解故事起因 结果师 这个故事发生在?生 春秋战国时期。师 出示地图 据图讲解 故事起因是怎么的?请大家读课文 出示 小黑块 楚国 劝阻 ...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一 引起疑趣,发现其妙。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 事物的兴趣。二 转换角色,感受其妙。在激起学生 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