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背景距离学生久远,学生走进文本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教师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以及在规定的时间内,如何高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带来一定得难度;而且传统的课文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一点新思想、新理念,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标。针对以上情况,课前我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准备工作。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浏览;
3、默读要有一定地速度;
4、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体现以上教学任务。
其次,就是解读文本。提到解读文本,多数老师都会站在一个教师的角度去审视文本,思考:我如何教好这篇课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何落实,**用什么方法指导朗读等。
这样,容易使教师不能更好的解读文本,受固定思维的限制,很难在教学中有所创新。所以,我先以读者的身份欣赏文本,通过反复地读课文,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同是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李大钊所从事的工作。一遍一遍的读课文,再加上资料的辅助,老师对李大钊有了一个立体化的认识。
经过初次试讲之后,发现这样解读文本还是存在问题,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是感受到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整节课有着浓浓的思想教育的痕迹,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没有从内心产生对李大钊的敬佩和崇敬之情。于是,我和老师们再次研读文本。这一次,我们从作者的角度,也就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的角度来解读文本。
这篇文章是李星华在延安为纪念父亲逝世16周年而写的,只所以回忆这篇文章,就是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忽视了这一点。试想:
一个女儿看到一个整天和他们相依相伴的、和蔼可亲的父亲,被敌人折磨的不成样子的时候,她是什么心情?同是我们还可以从李大钊的妻子,这个角度来辅助理解文本。试想:
作为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就要面临死亡的时候,一次又一次的劝说不听,但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她又是什么心情?再试想:当年轻的李大钊就要离开自己的孩子们,离开这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时,他的女儿、他的妻子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从这样的角度解读文本,学生容易和自己的幸福家庭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很自然地走进文本,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最后,是了解学生的。通过课前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李大钊以及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作为教师,我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也不是太清楚,所以我布置学生充分查找资料,其次,我也通过上网、阅读书籍等途径,以便使教师能在课堂中合理引用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有了对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和对学生情况的思考,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难读字音,把课文由读正确、到读出感情。
2、抓住重点句子、词语联系课文、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段落长文短教,并通过朗读升华学生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李大钊的言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对李大钊的崇敬和敬佩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和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之情。难点:理解本课含义深刻的句子。
下面我针设计本节课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给大家谈谈我的一些想法。现在的课堂要努力打造40分钟的高效课堂,这样的长课文,怎样在40分钟的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呢?这就要抓住重点,进行长文短教。
一、解读教材,长文短教。
长文短教要把握作者情感的凝聚点、表达情感的载体点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三点统一才是切入点,而且点与点之间是有联系的,那如何能较好地处理教材,把握住重点,实现长文短教的目标呢?
我首先和教研组的老师们寻找到教材的突破口。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被李大钊的语言和行动所深深的感染着,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的意志和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英雄形象,逐渐在我脑中清晰。所以,引导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找出令你感动的描写李大钊同志言行的句子,就成了本节课的突破口、切入点!
切入点找到之后,还要找到相应的上挂下联、具有辐射作用的句子,才能真正实现长文短教。
再次进行解读文本,这一次的解读就带着自己的目的,反复朗读描写李大钊语言和行动的句子,从中找到重点。经过反复研究与试讲,最后决定重锤敲打的是、和22段,弱处理“**时”段落,不处理“**后”的内容。
为什么这样确定重点呢?首先这三处都是体现李大钊言行的句子。其中的第七段是父亲“**前” 说得一段话,这一段话既能通过这一载体走进人物内心,从妻子这个角度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能通过这一段上挂到前文的学习。
文中的主人公是李大钊,了解李大钊这个人物才是重点,而 “**时”这部分,课文直接涉及李大钊言行的只有第11.17 自然段,其余部分均为对女儿和敌人的描写。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做弱处理。
法庭上”这部分内容,也就是19段,主要是对父亲被惨遭**之后,我们一家在法庭上见面时,父亲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这一段作为重点,它既能体会李大钊的品质,又能下联到下文的学习,而且能从这句话中体现李大钊对家人的关心与关爱,从而体会出李大钊即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也是一位慈祥的父亲。这一段起到一个双重身份的作用,所以19段要重点处理。
22段,这是全文的中心句,这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正是因为他的心被这样一种力量占据着,所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面对**的法官,亲人的呼喊,能那样的镇定、从容。
至于“**后”,主要写李大钊的逝世给写家人带来的悲痛。可以当过渡语来处理就行了。
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实现了长文短教。其次,为了节约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我把交流李大钊的资料放在了课前谈话中,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节约了时间,又能。
让学生了解当时中**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同志从事革命事业的危险,为下一步深入学文作好铺垫。
刚才给大家介绍了,我们是如何实现长文短教的,现在给大家介绍,第二个想努力体现的教学方法——以读为本。这篇文章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的认识。
文中设计了三处重点段落的朗读,每一处都进行有效地指导,使朗读落实到实处。
1、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处的指导中:为了让学生读好李大钊的坚定语气,老师先是指导学生如何读出感情:如突出重点词语,融入自己的情感等朗读方法;然后老师创设了读书的情境,老师富有激情地以李大钊妻子的口吻劝说李大钊,劝说的语言一次比一次感人,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再让学生朗读李大钊的坚定语气。
通过这种朗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快进入读书的情境。
2、遵循循序渐进指导朗读的原则。对于老师来说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朗读的过程中,不是机械地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而应该体现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提升积累过程,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的。这一点体现在第二处,也就是指导读好19段的过程中。
第一遍朗读是让学生通过“没戴眼镜、乱蓬蓬”两个词语,通过父亲所受的磨难,体会作者的悲痛之情;在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再抓住“平静、慈祥”两个词语,通过父亲的坚强,体会作者的敬佩之情。一句话两次朗读,这样读书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感悟提升的过程。因此,朗读越来越有味儿,越来越出色!
把语言文字的感悟发挥得恰到好处。
3、以情激情的配乐朗读。在朗读中配以合适、贴切的**,往往可以使学生在形象**的情境中,领会到文本的思想感情,以激起感情的共鸣,得到美的享受。这体现在第三处朗读的指导过程中。
22段是本文的中心句,是李大钊忠诚于革命事业的伟大力量源泉。所以这一句应该读出坚定地语气、慷慨激昂的语调。所以,朗读时配上雄壮的国际歌,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崇敬、仰慕之情,达到了高潮。
生本、师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
三、合理引用课程资源。
1、合理利用文外资源。
这些文外资源多数来自老师的课前准备。比如:引用阎振三的资料,就能很好的理解当时李大钊所处的局势严重,有助于理解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引用李大钊在狱中所受的酷刑的资料,更能理解李大钊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引用网上纪念馆网友的留言,通过朗读,升华学生认识,激励一代又一代孩子,不要忘记我们的幸福生活;同时这些语言,可以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提升学生的情感,为读写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2、善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我是一个激情四射的人,很善于煽情。那学生的情感也不是只靠老师的语言就能渲染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顺势而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如:
当学生说道李大钊在狱中所受的酷刑时,老师顺势而导,是呀,当女儿看到这样一位受到酷刑的父亲时,她能不心疼。能不难过吗?
四、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1、学生由开始对李大钊的模糊认识到对李大钊的全面、深刻的理解。
2、学生的语言由一开始的平平淡淡到后来的语言流畅、优美。
3、学生的情感由平淡、平稳到最后学生情感的升华,认识到了一定得高度。
4、学生的学习能力、读书能力,由原来的不会学习到后来的抓住重点词语会谈感受、会读书。
总之,我们的课堂要能体现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在40分钟的课堂上较好的落实、提升,这样才算打造了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一 教材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 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文章。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
学生视角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埋藏着许多回忆,是什么事情值得作者如此难忘?为什么过去了十六年还能这样清楚地记得。作者的父亲 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课题的耐人寻味,激发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难点 了解时代背景和李大钊的相关资料,才能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 1 0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 前 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2 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3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2 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