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发布 2024-01-19 09:05:08 阅读 8142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前后呼应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从人物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探寻人物内心世界,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军阀混战的历史不了解,对于课文**现的词语也很少接触,这成了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拦路虎”。有了这个拦路虎,学生就不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人物形象。

因此,在导入、检查预习和了解学情的环节,把这些阅读障碍扫除,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要多花些气力,超出文本的内容放在课外解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走近历史,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1)谁回忆?回忆谁?回忆了什么事?为什么是回忆十六年前的事呢?十六年前是个怎样的年代?……

以上这些问题,哪些问题是我们已经通过预习就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我们还无法解决的?)

4.出示资料: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李大钊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绞死。

(出示李大钊介绍**)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情,学生对于那一段历史了解不多,自然对这样一件事情,对这样一个人物感知的就不多。这就需要给学生以铺垫,架起学生认知的桥梁。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

瞅书籍抽屉严峻苦刑。

哼残暴匪徒魔鬼恐怖。

1)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容易错的字音和字形?

字音:瞅(chǒu)抽屉(ti)

字形:舅(笔画比较多,上面不封口)

2)指导书写“屉”和“魔”。

你们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间架结构如何摆放?

教师小结:半包围结构的字,里面部件要出来,整体才能平衡。

教师示范板书,学生练习描红临写。

学生根据书写提醒,进行评价。

2.在预习时,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质疑。

能解决的当场解决,无法解决的放在课后解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再回到课文内容,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到底回忆了什么事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吗?

2.学生自读课文,并尝试概括。

3.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你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写了哪几件事情吗?试划分段落,并用小标题概括。

2~7段)**前从容工作。

8~l7段)**时处变不惊。

18~28段)法庭上沉着镇定。

29~32段)遇难后全家悲痛。

四、精读课文,走近人物。

1.李大钊在1927年的春天,生命最后的阶段,到底绽放出什么样的光辉?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描写去探寻。

你觉得,文章在对父亲李大钊的细节描写中,哪些描写最为精彩,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内心世界?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从人物的细节描写人手,学生潜心读文,与文本对话,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多角度的阅读。

2.讨论交流:

1)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在那段时间对子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自读2~5段**前的片段,寻找答案。

父亲希望他这样危险的工作不要让我们知道,以免给家人带来危险。

从文字中,你从李大钊的身上品味到什么?

带着这样的理解,朗读课文2~5自然段。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一句父亲的话有几个问号?父亲的意思是说——

生:常对你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不能离开。

如果这样改成陈述句,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反问加强了语气,说明李大钊的态度非常坚决。

父亲知道危险离他越来越近,却两次反问,强调不愿离开。你从这段语言描写又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革命者?

生:一位临危不惧,对工作极其负责,把生命置之度外的革命者。

指名读。请你把这样一位临危不惧,对工作极其负责,把生命置之度外的父亲读出来。

设计意图】从人物语言的描写,特别是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来感受父亲的人物形象,既感受到对家人的关心,又感受到为革命献身的高尚品格,从而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丰满、更为立体。

3)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同学们,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你们有什么疑惑?

预设1:此时外面有人闯进来要抓父亲,为什么他还不慌不忙?

预设2:为什么这把枪是一把闪亮的小手枪?

你们有这样的疑问,真好!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思考,说不就会找到答案。先自己思考,再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一把闪亮的小手枪,说明父亲经常擦拭,已经做好了**、甚至自杀的准备,所以当时的父亲才会不慌不忙。

对比: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突出父亲的沉着冷静)

设计意图】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生发疑问,再回到语言文字中解决疑问。这就在阅读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充分与文本展开对话,也是在和自己对话。

我和父亲在一起,我抬起头,在我眼中父亲是什么样的呢?我当时又会怎么想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从我稚嫩的眼神和幼小的心灵来看父亲的形象,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更容易走近作者,更深入了解李大钊,实现了以写来促读。深入了解语言文字,了解人物。

其实,在**时,李大钊还有一处神态的描写也值得我们品味咀嚼。

4)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严峻的态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如果说,在**前,对李大钊精彩的描写在于语言描写,而在**时,对李大钊的直接描写更多的是神态描写。为什么呢?

对敌人的蔑视,无道理可讲。)

③从两处神态描写,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李大钊?

④朗读指导。

(5)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①父亲还是那样慈祥,还是那样沉着,但是却有什么变化?(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

②出示文献资料。(关于李大钊狱中生活)

③看完这些,你们心里一定有很多感触。此时此刻的你,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

④分角色朗读体会。

五、了解构思,体会写法。

1.不幸的日子还是来了,李大钊为了共产主义从容就义。在得知消息之后,全家人是如何度过的?

2.同样的内容,在文章的开头也写到了。指名读。

3.作者为什么开头写父亲的被难日,结尾也写到呢?(首尾呼应,更突出我对父亲的难以忘怀。)

4.其实,在文章中这样前后呼应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你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学习了这一篇回忆的文章,你发现回忆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有条理、细节清)

【设计意图】学文,既要得意,还要得言,言意兼得。从文章内容的理解到文章表达方式的习得,走完这一过程,才是阅读教学的真谛。指向写作的阅读,让阅读与表达融会贯通,语文课上才能学有所获。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回忆 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赵苗。一 教学目标 1 学写本课10个生字。2 读读记记书籍 抽屉 尖锐 僻静 恐怖 粗暴 瞪眼 魔鬼 苦刑 残暴 匪徒 拘留 勉强等词语。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 前 时和 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4...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一 教材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 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文章。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

学生视角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埋藏着许多回忆,是什么事情值得作者如此难忘?为什么过去了十六年还能这样清楚地记得。作者的父亲 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课题的耐人寻味,激发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难点 了解时代背景和李大钊的相关资料,才能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