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 2023-11-14 01:42:12 阅读 6392

1)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索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2)通过快速旋转长方形硬纸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教材分析。

本节课圆柱的认识是一节几何知识的课,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3.

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演示。设计思想: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尝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圆柱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启发学生猜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5)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遵循由观察—发现—总结—应用这一规律,使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特征。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想一想,等活动来从整体到局部地了解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认识圆柱的的特征。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 cm,宽5 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动手操作:画、剪、比、量。(板书)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设计意图】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导入课题。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观察比较,建立表象。

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简称圆柱。(板书:圆柱)2.联系生活,加深认识。

教师: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学生:圆柱形的保温杯、饮料罐……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三)动手操作,**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可向老师借用。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两个底面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通过讨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法:a.可以剪出来比较;b.

量半径、量直径;c.量周长;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在把圆柱倒置过来比较。

(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教师:同学们证明的方法都对,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完全相同。

课件演示上、下底面重叠的过程,验证推测,肯定结论。

再将圆柱平放在桌上,引导学生发现圆柱两个底面的位置关系(一个底面紧贴桌面,另一底面与桌面平行)。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底面互相平行。(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四)对比**,认识圆柱的高。

1)出示两个底面大小相同,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教师:这两个圆柱有高有矮,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矮和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教师: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板书:高)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让学生思考:圆柱的**可以叫做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不仅在圆柱的侧面可以找到高,在圆柱的内部也能找到高。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教师:圆柱有多少条高呢?

学生:无数条。(根据学生说,板书:无数条)教师:这些高的长度怎么样?

课件动态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所有高的长度都相等。(板书:长度相等)(2)深化感知:

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怎样测量圆柱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讨论之后,点学生上台演示测量过程,并说出测量哪条最方便。

设计意图】让学生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明确:用直尺和三角尺可以比较准确、便捷地测量出圆柱的高。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3)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三)练习巩固。

1.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教材p20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 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实物演示)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把这个长方形的宽(5cm)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

(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不一样)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以不同的边为轴也就是圆柱的高变了,底面半径也变了,所以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4.考考你:教材p18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设计意图】在梳理全课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圆柱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首先采用复习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回顾认识长方体方法的过程中同样也可以应用于圆柱中。然后通过对比、辨析强化对。

圆柱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学生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

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倒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倒数的认识 数学书28页 学习目标 1 理解倒数的意义。2 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能准确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教学准备 多 课件重 难点 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学习过程 一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倒数的认识 板书课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 理解倒数...

《认识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钟表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下册59 61页。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分清时针分针。2掌握整时和几时半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时间。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4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重难点目标 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和几时半,总结出认识方法。教学过程...

《认识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认识图形 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学设计。汤池中学附小孙丹。一 教学目标。1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通过观察 操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2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判断角 做角。3 通过小组合作 集体交流等活动 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意识。4 在生活中找角,感受生活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