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第一课时教案

发布 2023-11-12 17:10:05 阅读 2412

教学目标:.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重点:目标

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教具:预习指导:

.自读两篇文章各2次以上,注意断句及个别字读音。

.结合注释,粗识大意。

.搜集有关孟子及《孟子》的简要知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关于西路军胜利的原因的论述,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

和《孟子》(2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指名二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二遍,再由教师范读课文(5)

正音:“夫”,fu,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u,谷子,与“栗”区别。

.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问题一二)(1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指名6人串讲课文(一读一译),师生共同订正(5)齐读课文(1)三、分析课文。

.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问题三四五)(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难度较大,教师可视情况作以讲解)2.教师巡视解疑,并进行调控。

.抽样提问后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总结(15附参***: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几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a类:熟读并诵课文2.b类:默写课文。

.a类:完成《掌握语文》p之。课题:孟子二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掌握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从而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初三的生活教材分析: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教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提问(2)

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新课(2)

)提问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后引导回顾《孟子》的主要内容,引出孟子的“个人修养”的主张,从而进入课文情境。

)教师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三、检查预习:(1

指名概述本文所讲的大致意思(中下生)四、讲析课文。

.范读课文,正音(2)

畎亩(quan)傅说(yue)胶鬲(ge)拂士(bi):同“弼”空乏(kong)

.学生活动: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问题一)(2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教师讲解(1)

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4.讨论第1段(6)

)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独立思考后提问)(问题二)

)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独立思考后提问)(问题三)

参***: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有点难度,学生独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师可作点拨)(问题四)参***: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5.讨论第2段1)讲析重点。

教案二 第一课时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一集合。教学时间。第一课时。课题。1.1.1 集合 一 教学目标。一 教学知识点。1.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集合的元素特征 3.有关数的集合 二 能力训练要求。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爱班...

教案 第一课时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 巩固初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知识 2 使学生能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3 初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 还原剂等概念 4 培养学生 自主 合作 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上 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让学生掌握化学基...

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一课时。班级姓名时间。一 目标导学 20分钟 知识点一 化学实验安全。一 复习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完成下列填空 1 药品的取用 1 固体药品。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 用 取用 块状药品 用 取用。2 液体药品。少量液体 用吸取 一定量液体 用 量取 较多量液体 可2 加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