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发布 2023-11-12 13:45:04 阅读 8667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学指导思想。

基于问题式学习”是建构主义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离子反应的学习,是希望学生构建微粒观、概念转化、动态观。利用物质分类的思想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为学生今后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原电池、电解池等多方面知识起到铺砖引路的作用。

2.教学价值。

从教学价值来看,离子反应具有很高的学科价值:①加深学生对溶液导电及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②丰富学生的“微粒观、动态观、概念转化”建构。

社会价值:①海水淡化②污水处理③元素的定量检测。

三、学生认识基础和认识发展。

我校属于山西省示范高中,学生基础较好,主动性较强,**积极。通过课前调研和访谈,我了解到学生初中已掌握酸碱盐知识,对溶液导电性实验已有较深入研究。对于还有什么物质可以导电以及溶液导电的本质并不清楚。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对实验现象及结果作出初步分析、推理和归纳,但是抽象思维能力尚待培养,缺乏运用微粒观、动态观来分析电解质电离过程的能力。学生们好奇心强,有实验**的热情,有通过实验认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愿望。但是不能完整体会出知识所体现的内在价值。

基于教材的重要地位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设定了三维目标:

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认识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从电离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 “几组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的对比,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定义,通过独立思考**碱与盐的定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在对课程标准解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微粒观角度得出酸定义,通过独立思考**碱与盐的定义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教学思路重在体现“四个如何两个再”:如何存在、如何证明、如何形成、如何表示;在导电性实验基础上,对物质进行再分类;从电离的角度,对酸碱盐进行再认识。

下面我详细的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疑问。

这一环节是围绕问题一:列举生活中所认识的矿物质元素?展开的。

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查阅资料,亲身体验,进一步认识化学物质与生命活动的联系;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前学生查阅资料,课堂中畅所欲言,交流分享,从很多方面汇报了对矿物质元素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归纳整理的能力。有的列举了生活中喝的饮料、矿泉水;有的从医药角度认识矿物质元素;有的从营养学角度进行说明,还有的同学查到了植物的无土培养,与矿物质元素有着密切联系。通过以上事实,学生们很容易想到矿物质元素在人体和植物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为了进一步引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我让大家推测,问题二:酸碱盐在水溶液中以什么形式存在?请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这就引出了环节二:实验**,解决问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研究思路——对比相同状态不同物质,相同物质不同状态的导电性;通过实验对比、观察思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们**酸碱盐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可以用导电性实验进行证明。为了使验证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设计了nacl固体、蔗糖固体、nacl溶液、蔗糖溶液对比性实验,得到的实验结论是:除 nacl溶液导电,其它都不导电。

有位同学提出了他的看法:导电物质一定是电解质,不导电物质是不是就是非电解质?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观点,表扬他课前预习做的非常好,善于思考。

但是我没有马上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继续组织学生做下一组实验,并让学生思考:通过对物质分类的学习,以上物质将如何划分?并结合实验现象和结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实验**,小组讨论,最后归纳如下:

课堂记实:1. 酸、碱、盐溶液都导电,酸碱盐是电解质。

2. 蔗糖溶液、酒精等不导电,蔗糖、酒精是非电解质。

在学生们体验交流与讨论的同时,对获取的资料进行简单加工和整理,不断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对比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

接着我追问:问题三 :物质是不是只有在水溶液中才能导电?

通过**硝酸钾导电**,引导学生对刚才的实验结论作了补充:有的物质在熔融状态下也能导电。

紧接着,我让学生试着给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下定义,并列举出包含物质的种类。在教师启发下,学生们归纳总结出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我又及时补充了电解质还包括一些金属氧化物和水,非电解质还包括so2、co2等。

并且引导学生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隶属于化合物。

随后我又进行专题练习,通过及时训练,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刚才的练习,问学生有何认识?学生回答:

导电不一定是电解质,电解质不一定导电。我又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导电的不一定是都是电解质,电解质不是任何状态下都导电。

至此使学生对电解质和非电解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高度,同时培养学生习题反思和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养成了练后反思的习惯。

通过**实验和所得结论,让大家分析nacl溶液为什么导电?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进入到了第三环节。

环节三分析现象认识本质。

本环节设计意图是:①从微粒观、动态观角度认识电离过程,并让学生学会给过程下定义,并加深对电离概念的认识;②增强学生阅读归纳及知识迁移能力。

借助**,学生带着认知冲去突阅读教材,挖掘出nacl溶液导电的本质,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电解质电离的过程,拓展和深化了学生的原认知。我又接着提出问题:问题四:

电解质是在电流的作用下才电离的吗?电离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很轻松回答出电离的两个条件:

溶于水或熔融状态。我接着问:问题五:

如何用化学术语表示电离过程?如何书写电离方程式?试着写出nacl的电离方程式。

通过教师讲解和引导,学生们完成情况非常好。

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指导发现与问题解决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学生学会用电离方程式描述电离过程,初步学会了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技能。同时,通过自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此环节通过实验**、互动交流的学习方式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也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更真切的领悟到了学科思想的指导作用。

学以致用,拓展提升进入到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环节四:拓展应用、归纳整理。

本环节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规律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分析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对定义的理解基础上,让学生写出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学生自己板书、自主讲解,经过小组讨论从电离角度总结了酸、碱、盐的定义。由于对铵盐并不熟悉,我及时加以补充。

课堂反馈。我又把课前学案上针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习题( 课件展示)进行了讲解,使学生加深了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定义的理解,最后做出总结。 至此,本节课的学习已基本结束,我的板书恰好完整的呈现了本节的主要内容。

最后说一下我的几点反思:

六、教学评价和反思。

1.教师反思。

紧扣课标, 突出化学学科教学特色。

**过程中采用问题设置→解决→再设置→再解决的认知冲突方式。

重视实验**在理论学习中的作用,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

2.学生反馈。

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反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谢谢!

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 碱 盐在水中能发生电离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 电离 电解质等概念的建立。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 酸 碱 盐在水中的电离 和 离子反应发...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一 依据。根据新课标化学课程标准,这节内容要求学生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二 教材分析。离子反应 化学 必修1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 第二章第二节 本节学习内容在老教材里,电解质...

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电解质 非电解质 了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通过对实验的观察 对比 分析,训练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善于思考 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重点 电解质的概念。学习难点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