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第一课时教学实效 精彩

发布 2023-11-10 05:45:06 阅读 5263

最近听了几节第二课时的公开课,执教老师都是从第二自然段开始,上完全文,教学设计都非常细腻而新颖,但新的问题出现了——课堂时间不够用。试问,前面的第一课时,老师都教了什么?为什么要让第二课时的压力那么大?

为何一直讨厌第一课时“没上头”呢?多数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总想出点新招,来点新意,把一些语文活动的东西塞进课堂,特别是公开课,更是花招百出,无形中总想着展示自己的“素质”,课堂上学生成了老师的配角。孰不知正是因为拥有第一课时作基础,才会有第二课时精彩的呈现,因此我们教师教学更要关注第一课时的实效性,让第一课时教学也精彩。

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

俗话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头尤为重要,精彩、智慧的开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参与学习课文内容重要的第一步。

教师应根据文章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我觉得有以下几种开头比较好:

1、创设情境式导入。

如果是文字优美,语言抒情的文章,采用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很快能把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中。例如:教学《长江之歌》,我用抒情性的语言介绍长江,然后让学生聆听歌曲《长江之歌》,进而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习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低年级的识字归类教学,可以创设故事性的教学情境,也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2、介绍背景式导入。

是指以介绍文章作者或相关背景的导入新课方式。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然后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的含义,又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3、紧扣题眼式导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者从中可以揣测文章的主旨。所以在授新课之前,老师自己要认真揣摩题意,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写的范围、对象、事件、重点等。例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就让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目中你觉得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

是天游峰还是扫路人?写扫路人为何要写天游峰,天游峰和扫路人有什么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从题目中就懂得作者的写作意图。

4.设置悬念式导入。

悬念式开头是指一堂课的开端,教师设疑布阵,引起悬念,诱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产生迫切的学习欲望。如导入《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我先讲述《西游记》中孙悟空善于变化的神技,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告诉学生孙悟空拔一把毫毛变一群的神话在今天已变成了现实,那就是神奇的——克隆。那么并非神话的高科技“克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此悬念一下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都喜欢孙悟空,现在孙悟空的多变竟与克隆勾连起来,谁不想循此追索下去,**克隆的方方面面呢?

成功的导入设计,就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效初读。

“书不读熟不开讲”可见初读的重要性。有人说“初读”,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一篇课文的第一次通读。其实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在进入课堂前,已经对于课文有了通读,并且不止一遍,这就是老师常布置的“预习”作业:

大声朗读课文3遍。

我认为不能将“初读”简单理解为:学生对于一篇课文的第一次通读。而是指: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多次课文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的文字表达,获得阅读文本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的过程。因此,第一课时的“初读”即是目标,又是方法和过程。那么如何有效初读呢?

我在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困扰、思考和实践后,总结出了有效“三读”。

一)抓住“目标”,激发兴趣,有效“一读”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就是初读的基础目标。“正确”即学生能够掌握每个字的读音,并在朗读过程中不出现添字漏字的情况。

“流利”即能够用朗读的语气,依据标点符号和语言的停顿习惯,流畅的读出文本。班级学生存在差异,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非易事,这正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大好时机。因此,每位教师都习惯性将这个目标放在教学目标的首条以示重要。

基本策略:1、尽可能改变陈旧的读书方式。可以指名按自然段依次朗读,也可以让学生“读读你喜欢的或感动的段落”,“读读你拿手的段落”“读读你认为最难的部分”,然后在朗读中请小老师来纠正。

2、尽可能给每位学生发言的机会。在四人小组中,每位学生轮流成为组长,选择喜爱的方式依次读书,小组成员及时纠错,当每个成员都朗读完后,小组选择一小节进行齐读,并准备参加小组之间的齐读比赛。这样的方式让每位学生的嘴巴都动了起来,同时在比赛时,教师也依然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3、示范朗读让学生读的更好。“流利”是比“正确”更高的要求。标点的停顿,长句的断句,学生需要教师更好的指导。

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停顿的方法,位置,更可以用范读让学生领悟。作为教师,范读不仅是在字音的正确,语句的流畅上,更是在朗读中体现真情。每节课上都有一段教师的精彩范读,不仅让朗读变得生动,学生有了兴趣,更使学生有了一个模仿的对象。

学生的成长不就是从模仿开始吗?

二)抓住“感受”,体悟回味,有效“二读”

在有效“一读”后,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时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抛给学生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不受拘束的回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到课文的朗读中去。

基本策略:1、“读完课文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你最喜欢谁?”—将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描写他的部分,大声的读给同学听。”

2、“此刻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邀请你的同桌和你一起读一读给你感受最深的部分。”

3、“闭上眼睛,此刻浮现在脑海里的是哪部分的描写?”—打开课本,用你的朗读为我们描述画面。”

有太多的提问方法,“提问、回答、朗读”看似随意,但并不随便。

在“一读”后谈感受,学生自然会觉得“一读”是有效的,是必须的。谈出自己的想法,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谈完感受后再读,不是一读的简单重复,而是读出有感而发之处,学生自然在朗读时也会满腔热情。

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根据“文本”的特点,变换提问的方法,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可以收获的不仅是学生朗读水平和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文本的情况,为第二课时的精读教学打下基础。

三)抓住“文本”,确立目标,有效“三读”

初读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同时也是学生对文本整体了解的过程。尤其在中、高年级,整体把握文本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时刻保持着“训练意识”,抓住训练点,及时针对学习重点进行练习。

教师明确目标后,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三读”,这时的“三读”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学生边读边思考,真正做到朗读要求的“眼到、口到、心到”。

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确立本节课的训练目标,让“三读”成为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基本策略:1、以“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为训练点。让学生朗读每一小节,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了什么?教师也可以抓住文本的重点段落,训练学生的朗读和概括能力。

2、以“意义段的主要内容”为训练点。让学生朗读全文,尝试着根据内容将意思相近的段落归在一起,并说一说它们表达的主要内容。

3、以“全文的主要内容”为训练点。让学生朗读全文,试着抓住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其中,第一种策略适合全班的齐读练习。在进行了有效的“一读”、“二读”后,学生对于文本都有了较好的朗读基础,因此在“三读”时可以进行齐读的训练。齐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阅读水平,查漏补缺,同时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有效“三读”打下了基础。

第。二、三种则适合学生的默读训练。全文朗读篇幅较长,更重要的是默读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考,及时划分段落,及时勾画相关的语句,更有利于学生默读能力和速度的提高,这不也是有效“三读”了吗?

第一课时的课堂里,精彩、智慧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三读”为学生攀登精读的山峰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琅琅的读书声就是我们沿途最美丽的风景,同时让语文的第一课时也精彩。

让第一课时也精彩

小雨。在我们老师看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似乎没什么好讲的,无非就是学学字词,读读课文,理理文脉,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也往往是思想倦怠 毫无兴趣的度过。不像第二课时,可以品悟文本,解词赏析,更加让学生感到兴致高昂 乐不思蜀。这样一来,第一课时也就不被教学者所重视。然而,...

小学语文让第一课时也精彩

听连吉灵老师执教的 祁黄羊 的心得体会。语文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然而谈起第一课时教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或公开课研讨中经常被许多老师忽略和冷落,原因十分简单 内容单调,上不出 精彩 3月6日,小学语文教研室连吉灵老师盛...

让小学语文教学第一课时也精彩 叶芳

三课文章 让小学语文教学第一课时也精彩。大西街小学春溢校区叶芳。语文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留心第一课时,我们就会发现 不论是观摩课 展示课,还是竞赛课,很少有人去执教第一课时。原因是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