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让第一课时绽放精彩

发布 2023-11-10 05:40:06 阅读 8889

泰兴市大生小学袁向军。

曾几何时,听课不少听语文课堂教学评估课,然而发现不少教师选择的课时都是第二课时。究其原因是第二课时好上,而第一课时教学没有精彩的点,即使教学有教学内容也讲不出味来。那么第一课时教学中,语文教师是怎么教学的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走进了语文教师第一课时教学的课堂,发现平时的第一课时教学中,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教学环节定位。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不少教师把课堂教学程序固定为:检查生字——朗读课文——归纳内容——讲解课文第一小节——指导写生词等几个环节,其中生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朗读,然后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即完成了生字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固化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长此以往导致第一课时教学形式单。

一、机械,整个课堂显得无趣,难出精彩。

二、知识讲授不到位。

有的课堂中,语文教师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不到位。比如生字教学、朗读教学等等。在朗读教师中仅仅指名几个学生展示朗读,这样的指导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显然是不到位的。

也有的教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到位。课堂中到底讲学什么,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等等都考虑不周全,所以每每学习第一课时只讲授课文第一小节,究其原因还是教师钻研教材不到位,教学目标定位也就不到位了。这样的课堂,第一课时该要训练的地方没有训练到位,学生学习也是不到位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读更不到位。

三、教学内容错位、越位。

也有的老师在执教第一课时的时候总是怕自己显不出亮点,怕教学生词、朗读课文显得老套,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生字、课文朗读显得蜻蜓点水,而是直奔主题讲授文章的重点部分,将第二课时的内容讲授结束。曾记得一位教师讲解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课时中简单读了课文就引导学生解决“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他是如何写《史记》的。”等问题。

我想这样的第一课时已经错位、越位了,有越俎代庖之嫌。

如何才能还第一课时一个精彩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抓住以下几点,以“点”带面,成就第一课时的绚丽和精彩:

一、寻找切入点——找准教学环节的突破点,导得精彩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不论是哪个环节都要找好切入点。如课文导入,有的文章就可以从课文重点句子入手,如《狼和鹿》一文可以从文章的最后一节中关键句子入手;有的文章可以从课文题目入手。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整篇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准确鲜明,引人入胜。

例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先引导学生根据要求多角度地读好课题,再由课题引导质疑,“我为什么要感到自豪呢?我曾今又为什么会自卑呢?”等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好课文。

这样的引入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激发学生有读好书地欲望。又如学习课文的生词也是应该注意找好切入点。例如学习课文《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有“埃、坟、廓、厦、砌、吨、宏”等七个生字,学习生字时,我们可以从汉字的结构为切入口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生字大都为左右结构,其余还有半包围和上下结构。

这样的归类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记忆生字,也有助于学生书写汉字。

其实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都必须找好切入口,找好突破口就能引学生入境,成就第一课时教学“导”的精彩。

二、瞄准基本点——丰富课内朗读形式,读得精彩。

很多语文教师在第一课教学中不太注重朗读教学,尤其当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朗读指导更显得浮光掠影。笔者认为要想第二课时有精彩,那么第一课时必须要读好课文。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

于老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也是这样做的。课前,于老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其中一点就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课始,他拿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由读课文,保证每个学生最少读3遍。

然后,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每一句、每一段。此外,在有效初读后,还可对话交流叙说感受,理请文章脉络,形成整体印象。

与于老师坚持带领学生充分初读课文的做法相比较,当前教师基本上做得不到位。所以,笔者认为在第一课时中考虑的不是如何讲好课文而是读好课文,只有读好课文才能学好课文。如何才能读好课文,不能光是教师指名几个学生朗读。

笔者认为低年级学生要引导学生标好小节号,中高年级学生要让学生读正确、流利,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词等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同桌互读、小组朗读、读自己预习中有困难小节,读自己得意的小节等等,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因为大家参与才是真的参与。

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能让学生读得开心,读得到位,读得精彩。

三、关注疑惑点——关注学生预习的疑惑,解得精彩。

小学生都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都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第一课时教学中在检查预习中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学生预习中的疑问就是我们语文课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如执教《狼和鹿》一文时,学生在预习后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把吃鹿的狼杀了,到最后受害的还是鹿呢?课文中讲的‘功臣’和‘祸首’是什么意思?……等一系列问题。

教师在将问题归类的基础上然后要求学生读好课文,做到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思考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做能体现《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问题学生提,答案学生找。又如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质疑“天游峰到底如何险?

扫路人到底累不累?”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一起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课堂上关注学生预习中的疑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真正体现了“生本”教学的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园地,让课堂成为学生**问题的乐园。这就成就了语文教学中解惑的精彩。

四、重视增长点——把握练习的有效性,练得精彩。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在训练环节显得草率。如生词教学中,不少教师总是先出示生词,让学生读一下,然后齐读,教师对某些生词简单讲解就结束了。其实,这样的教学有走过场之嫌。

生词教学我感觉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应该讲究落在实处,低年级着力点在识字和写字上功夫;中、高年级的重点应该是理解和书写生词上做文章,只有通过有效的记忆、理解、运用和书写才能切实提高生词的教学实效。比如学生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生词后,就可以出示这样的填空题进行巩固练习。“谈迁从小就 ,立志写一部的明史巨著,然而就在他即将付印的晚上,小偷见他就偷走了他的血汗——《国榷》文稿。

然而他并没有被厄运打倒。而是站了起来,来到北京,终日在风中奔波。最终他写成了明史巨著《国榷》,由此他也 。

”这样的题目不仅让巩固了生字词的掌握,也理解课文内容,真可谓一举两得呀。

再如在第一课时的作业布置上也应该多思考一番,不能光让学生写生词、造句子,应该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题目,要通过练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仿写句子;学习《孔子游春》第一课时时可以让学生读写结合;《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的作业设计可以设计词语填空的形式等等。有效的训练能成就第一课时的精彩。

五、巧用延伸点——承上启下引入第二课时,引得精彩。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教学《狼和鹿》一课,初读后充分感受了狼的**和鹿的善良,课结束时抛下话题“狼既然那么**,那么杀了狼行不行呢?人们对狼和鹿会有新的认识吗?

” 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如何上好第一课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要注意一下几方面:

一要吃透教材。吃透语文教材时上好语文课的基本。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要读好语文书,读好教参书。

只有真正吃透了教材的内容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不会偏离目标;二要明确目标。第一课时确定的教学目标要更明确、更准确。如何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作为执教者应该心中有本,眼中有生,脑中有发展,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成长,有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堂;三要注重方法。

在第一课时固化的现状下,要让第一课时精彩,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文寻找好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成就第一课时的精彩。

什么样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是精彩的?只要真正把握教材,在教学中如果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训练了学生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要关注第一课时的教学,把握第一课时教学的各项注意点,以“点”带面,让第一课时教学绽放精彩。

让第一课时也绽放精彩20151116下

让第一课时也绽放精彩。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往往很难在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一般都要二到三课时。于是,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课文 初读文本的那节课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认真审视第一课时,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

让第一课时也精彩

小雨。在我们老师看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似乎没什么好讲的,无非就是学学字词,读读课文,理理文脉,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也往往是思想倦怠 毫无兴趣的度过。不像第二课时,可以品悟文本,解词赏析,更加让学生感到兴致高昂 乐不思蜀。这样一来,第一课时也就不被教学者所重视。然而,...

让语文第一课时教学实效 精彩

最近听了几节第二课时的公开课,执教老师都是从第二自然段开始,上完全文,教学设计都非常细腻而新颖,但新的问题出现了 课堂时间不够用。试问,前面的第一课时,老师都教了什么?为什么要让第二课时的压力那么大?为何一直讨厌第一课时 没上头 呢?多数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总想出点新招,来点新意,把一些语文活动的东西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