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包括**、杂文、评论等。论述类文本包括政治学、历史学、文艺学、伦理学等领域的文章。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
高考越来越注重文本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总体来说设题难度并不是很大,同时分值权重与选考部分力求基本相当。设题尽可能贴近考生实际,不过分为难考生。
能力层级要求是:
1.理解(b级)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级)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另外,新课标高考在考点设置上有三点变化,一是将原来的“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改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由“重要词语”到“重要概念”,剔除了对一般词语含义的考查,考点更明确,方向更明了集中,符合论述类文章阅读需要重视文中基本的重要概念的特点,也是突出一种基础性;二是将原来的“概括中心思想”改为“概括中心意思”,“中心思想”是基于文章阅读提出的概念,是对文章整体意思的把握,“中心意思”突破了这一范畴,着眼于阅读信息处理,既可以针对全文的意思概括,也可以对文章局部或段落的中心意思进行概括,变得更全面,更符合多年来的考试命题实际;三是取消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就是取消了对考生信息推断能力的考查,降低难度,同样体现了考查考生能力的要求。
明确了目标,复习时自然知道训练什么,怎么训练,也就容易事半功倍。
经过几年来的命题实践,新课标高考对论类文本的考查趋于稳定,已显科学性、规范化。
综观2024年全国新课标地区的9套高考试卷,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从选文看,论述类文本包括**、杂文、评论等。文本选择以关注现实社会、关注文化传统、注重人文精神为主要原则,内容涉及文艺学、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各个方面,往往反映某一个领域的最新动向,展示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具有鲜明的新颖性和时代性。
从考查内容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面相当广泛。《考试大纲》规定的两个能力层级(b理解;c分析综合)、六个能力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2024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所体现。其中,又以理解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考查重点。
基于理解与综合分析的整体考查定位,详读文本,精确精细,先入为主尤为重要,即在入题前先在阅读文本上下足工夫,逐句细读,逐段归结,步步为营。这样在第一轮阅读文本后,已经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整体结构、重要概念等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再接触题目,特别是选择题,就不容易受到错误干扰。
同时由于文本阅读投入多,阅读到位,利于入题后快速回归定位,能够快速定位设题区间,有效节省时间,事半功倍。对于简答题,由于前期阅读到位,对文本已形成清晰的整体认识,有了这样的总体认识,答题自然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二课时。一。
一)、抓住中心论点。
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能表明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是作者立场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为了形成他的论点,需要对某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抓住文本的论点能帮助读者把握文意,了解作者的观点。
而论述类文本论点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论点的概括性强。论述类文本反映社会问题,揭示社会规律,关键是靠论点的确立。因此,考生在阅读时要关注篇首篇末或段首段尾的概括性强的句子,有时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观点。
2.论点的准确度高。如果论点表达不准确,就不能确切地反映社会现象,甚至还会给读者带来困惑。所以,考生在阅读时要关注语意明确、直截了当的总结性语句。
3.论点的角度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能关注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并具有创新性。当然新颖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这需要作者有敏锐的眼光,对社会现象作精辟的论述和深入的分析。
二)、注意论证方式。
论述类文本肯定要通过讲道理使人信服。而为了充实内容,作者决不会一味翻来覆去地空谈抽象的大道理,而一般在确立了论点之后,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1.运用令人信服的事实论证。论述类文本中的事实都是确凿可信的,因为事实是为观点服务的,在事实论证的前面或后面肯定要有一个总结,而这个总结可以让读者顺藤摸瓜,找到文章的中心观点。
2.运用经典的或权威的理论论证。在论述类文本中,经典著作的原文或学科权威人士的原话可以作为理论论据,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理论论据,而某些经过时间检验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等也能作为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一样,理论论据也是为中心观点服务的。
3.运用区别鲜明的比较论证。比较论证包括类比和对比两种论证形式: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对比论证则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属性的比较中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因此,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格外注意这种区别鲜明的论证方法,从而迅速切入对文本问题的解答。
4.运用形象风趣的比喻论证。为了把对某种现象的理解说得透彻、深刻,论述类文本的作者往往采取比喻论证,深入浅出、形象风趣地让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所以,考生在遇到这种论证方法时,就要考虑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关系等。
二、一)弄清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概念的内容叫做概念的内涵,它表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
概念的适用范围叫做概念的外延。概念是用有实在意义的词或短语来表达的。
因而对概念性词语的考查要注意区分是考查对概念本质特征的理解还是考查对概念外部特点的阐释。
1)概念的本质特征即概念的内涵,揭示概念所代表的事物的特点,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关键因素。题干表达一般是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因为概念的定义一般只有一个。信息也一般集中在文中某一个段落或层次,有比较具体的解释说明。
2)概念的外部特征是概念的条件、表现、作用等。因为事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在多个方面,可从多个角度设置选项,而题干多是要求选择错误或不准确的一项。涉及的信息往往分散在原文的不同段落或层次。
如2024年全国卷ⅰ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就是依据原文中的“两个条件”从多个角度设题的。干扰项却是从“态度”角度设题。
二)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重要句子的含意。
论述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文章中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
①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②体现作者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③重点代词的指代内容;④有深层含义的含蓄的词语。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概念的理解一定要看文中的具体阐释,要注意辨别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同一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不能只顾一点而不顾其他。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一般说来,以下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
1.从内容上看,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
2.从表达方式上看,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
3.从结构上看,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等。
4.从修辞上看,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等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等等。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语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对句子的理解在弄清表面意思的前提下,一定要和整篇文章联系在一起,否则,就是断章取义甚至是曲解句意。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重要句子的含意,还需要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语言关系。
任何文章的语言都是具有逻辑性的。我们把这种语言的逻辑性简称为“语言关系”。相比之下,论述类文本语言的逻辑关系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单句内的概念搭配关系,以及分句之间、句群之间的逻辑搭配关系。
一、单句内的概念搭配关系。
1.判断关系:科普文章中,有许多“××是××”的判断句。在这种判断句中,主语和宾语是两个概念(有的是复指概念),这就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弄清判断的性质,以防偷换概念,改变性质。
2.复指关系:文章中会出现许多复指性词语,这些复指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是特定的,只是有时位置不同,有的在前,有的在后。
阅读时应注意准确转换,以弄清概念的含义或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思路。
3.修饰关系:在概念(词语)之前,往往会用许多修饰、限定成分(修饰性词语),这些成分对事物的情况、构造、特点、性质、类别、功用、方法、时态、意义等方面的内容加以修饰、限制,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白而准确,使判断内容完整而严密。
阅读时要加以分析,以防改变性质。
二、分句之间及句群之间的逻辑搭配关系。
1.复句关系:通过对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假设关系等复句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的把握,明确说明、分析的逻辑思路,确定证明科学观点的依据,明辨得出科学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以防推理不合逻辑。
2.句群关系:句群关系指文章中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意义构成的解说或推断的关系。有些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意义是相同或相近的概念(词语)或句子。
为解释某一概念(词语)的含义或句子的含意,在文章中找到这种相对应的概念(词语)或句子就可以了。而有些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意义是相对或相反的,叫“反对关系”。在文章中,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意思相对或相反的概念(词语)或句子。
为解释某一概念(词语)的含义或句子的含意,在文章中找到这种反对的概念(词语)或句子,就可以作出相反的推断。
3.词彩关系:词彩关系即词语和感**彩的关系,任何词语,不光是文学作品中的,就是科普文章的词语都富有感**彩。要把握词语和感**彩的关系,弄清词语的褒贬、冷暖及刚柔、婉直等,以便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事物的性质。
第一课时复习
知识点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例 笔算并验算 38 17 举一反三 笔算 26 32 42 40 56 19 知识点二混合运算。例 1 42 20 30 举一反三 知识点三解决实际问题。例 小明有16枚邮票,小力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两个人共有多少枚?举一反三。1.丽丽去超市买一副手套用去16元,买一...
第一课时 复习课
第一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 再现旧知,回顾整理。课件出示 请把下列各数分类。相信你一定很棒。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整数 0 69 101 384 小数 7.523 6.8 1.25 0.001 教师谈话 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小数的有关知识。二 小组交流,自我梳理。回想一下,你学过小数的哪些知识...
高三第一轮复习第一课时力
第二章相互作用。第1课时力 重力 弹力。导学目标 1.掌握力的基本概念。2.掌握重力的大小 方向及重心的概念。3.掌握弹力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的基本方法 知识梳理 1 力的作用效果。1 改变物体的2 使物体发生 2 力的性质。1 物质性 力不能脱离 而存在,没有 施力物体 或 受力物体 的力是的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