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阅读14 秋天》优质课教案

发布 2023-04-20 09:18:28 阅读 2398

《秋天》教学案例。

背景:《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教材分析。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人何其芳用精粹的语言描绘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霜晨归渔和少女思恋的景象。诗的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整首诗就是三幅画面的组合,诗人融情入景,诗歌入情入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怀。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情境激趣,这个环节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强大功能,让学生**flash动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歌注重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秋天》的教学第二个环节就是朗读诗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并让学生讨论**,能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此外,在朗读时配置相应的**,可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诗歌语言凝炼形象,带有强烈的抒**彩。因此,《秋天》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品味语言,并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呈现出的三幅画面。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第四个环节为描画秋天,这一步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在“读诗”、“品诗”、“绘诗”的环节之后,让学生介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诗歌创作,以激发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每一环节的设计都力求学生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利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多**课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朗诵诗歌。

2)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的方式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诗的意境与情感。

难点:揣摩、品味本诗优美的词句,学写一首写景或抒情的小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超链接flash动画制作儿歌《金色的秋天》,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同学们,从刚才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树叶一片片地枯黄、凋零;田野里的野菊花盛开了,金灿灿的一片;农民在收割金黄的稻谷;果园的果子成熟了。)是啊,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曾发出感叹:我言秋日胜春朝。

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走进何其芳的诗歌《秋天》,一起去感受诗人笔下那浓浓的秋意。(课件出示课题:秋天)

二、简介作者何其芳多**出示: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水芳,四川万州人。幼时即喜欢中国古代诗词**,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2023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合作出版诗集《汉园集》,2023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并获《大公报》文艺金奖。

三、朗读诗歌。

这首诗写得很美,语言和谐而富于**性,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

1.多****音频《秋天》,学生听读。2.课件出示生字词:正确朗读下列词语:肥硕(shuò)枯涸(hé)丁丁(zhēng)清洌liè)

寥阔(liáo)青鳊鱼(biān)梦寐(mèi)乌桕(jiù)3.朗读诗歌(1)教师指导朗读课件出示朗读要点:

注意词语间的停顿,划分节奏。②标出重音。

注意朗读时的语速、语调、情感。

2)学生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语段朗读,朗读前先讨论诗歌朗读的技巧,再在小组内个别朗读、齐读。

4.指生朗读,师生评议。

5.**背景**《秋的喁语》,齐读诗歌。四、整体感知。

这首诗的意境优美,语言精炼,富有诗情画意,表现力极强。出示问题:

1.何其芳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秋天?

2.诗歌向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请给每幅画面取一个题目,并说说为什么取这题目。

同桌讨论后回答问题:

1.何其芳选取了露珠、稻香、瓜果、冷雾、白霜、草野、蟋蟀、溪水这些景物来描绘秋天。

2.诗人描绘了三个画面: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五、品味诗歌1.品读“农家丰收图”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诗歌。课件出示第一节诗。(2)从本诗段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丰收的气氛,请结合有关词句细细品味一下。

学生回答:从“丁丁”一词中可以看出勤劳的农家人早早地起床就开始伐木了。

饱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表明秋天舍不得离开农家,说明农丰收了。

3)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农家丰收图”。示例:清晨,小草上布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晨光下格外晶莹剔透。

从那幽幽的山谷之中,飘出了丁丁地伐木声,伐木工人早已开始工作了。稻田里,发散出阵阵稻香,稻穗沉甸甸的,低下了头。秋风吹来,掀起层层金黄的稻浪。

农民们正挥舞着镰刀在稻田间劳作着。果园里,人们正在采摘瓜果,将那肥硕的瓜果放进背篓,脸上溢满了欣喜。秋天为农家带了丰收的喜悦。

2.分组品读。

二、三小节诗歌,采取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①课件出示品读方式。

朗读诗歌——品味词句——描绘画面。

学生活动:边读边找出不理解的诗句,然后小组合作**理解;在自己所喜爱的词句旁作批注,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

3.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霜渔归渔图图淡雅朦胧,少女思恋图辽阔空远,每幅画面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同的,但三幅画面都贯穿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六、描画秋天。

何其芳笔下的秋天浪漫而富有诗意,整首诗就是三幅画面的组合。每幅画面绚丽多彩,意蕴深远。

1.课件出示“农家丰收图”画面:农民在金黄的稻田里收割庄稼,远处的果园里果农正忙碌地摘着果子。

2.学生分组绘画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3.用数字展台展示学生作品,并作评价。七、课堂随笔。

1.课件出示题目:自创一首小诗,描绘你心中的美景,抒发你心中的情感。

2.学生创作。

3.小组交流,评选出优秀作品,朗诵并用数字展台展示。八、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霜晨归渔和少女思恋的景象,创设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充满丰收喜悦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九、作业:背诵诗歌。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本堂课借助多**手段,创设出一种既能愉悦学生的目光又能愉悦学生心灵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乐于学习之境,提高了能力,升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完成了以诗意解读诗意的目标。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以读促品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堂课中,通过反复的吟诵、**的伴奏,在学生、诗歌与诗人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揣摩朗读技巧,品味词句理解诗意,描画秋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丰富了想象能力。

学生自己创作诗歌,本是一个难点,但学生都非常活跃,许多学生都大胆地诵读自己的作品,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收藏挑错打印关闭秋天”这一环节中,通过文字的删减比较,学生马上领悟到诗歌的意蕴;在“听秋天”这一环节中,通过两种不同**的比较,学生既提高了**的鉴赏力,又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的体验。多种方法、多种角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当然,如何将语言教学与多**的恰当结合,未来的路很长,需要大家共同去**。我还做得很不够!

大唐镇中杨纪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阅读13 风雨》优质课教案

风雨 教案。课题。1.通过学习,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以激发学生阅读其作品的兴。目标。趣。2.通过默读,梳理文意,能掌握概括段落意思的方法和能力。3.学习本文侧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型。梳理文意,能掌握概括段落意思的方法和能力。学习本文侧面描写的方法。新授课。一 作者简介。贾平凹,19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阅读13 风雨》优质课教案

13 风雨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学习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阅读14 秋天》优质课教案

秋天 教学设计。无。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 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对诗中充满诗意的秋景进行赏析,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的感情。这首诗歌是何其芳早年的作品,诗歌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和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