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猴子最终一无所获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突破方法学生多读多练。教师指导。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认真分析课文。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朗读领悟法。
教学准备。多**课件、**、生字卡片、实物投影仪、小猴子头饰。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语。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张小猴子的**。
师: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他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师: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他都经过了什么地方?他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他是怎么做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用多**课件**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读课文时,边读边标出段落序号,并画出要求会认的字。
3.学生把画出的要求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要求会认的字。
5.教师抽读生字卡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小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巩固字音。
6.教师带领学生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书写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块、非、常、往、瓜、进 、空”,请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结构,看清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观察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2.学生描红,边描边记住重点笔画的位置。
3.学生在书上空白的田字格中独立书写,写好后指出难写的字。
4.教师重点指导“非、瓜”这两个字。
瓜”:要注意左边的“丿”和右边的“ ”像裙摆一样展开。
非”:按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来写,左边有三横,右边有三横。
5.学生自由练习书写。
6.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作业。
四、**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听听读得是否正确。
2.教师出示四幅**,请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
3.学生根据**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段落。
4.教师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巩固认读这节课学习的生字,并集体朗读。
2.学生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18 小猴子下山。
块非常往瓜进空。
课时作业。一、给下面的字加上拼音。
猴( hóu ) 掰( bāi ) 满( mǎn ) 摘( zhāi )
二、将本课的生字抄写两遍。
第2课时。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猴子最终一无所获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呢?
学生回答。教师用多**课件出示小猴子下山的**)
1.玉米地里。
2.桃树下。
3.西瓜地里。
4.树林(有小兔子)。
师: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默数有几句话。
2.教师指名读读第一段。
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1)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2)他看见了什么?
3)他是怎样做的?
4.教师请学生说一说这1自然段的意思。
5.学生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从图上看,玉米不仅个头大,而且有很多)
师:如果你就是这只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非常高兴)请大家带着这种非常高兴的心情读一读第1自然段。
6.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掰”“扛”。
1)教师请两个学生用动作表演一下“掰”和“扛”。其他学生说一说他们**表演得好,**表演得不好。
2)学生说一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和“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的大。
7.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自学第2自然段。
1)学生轻声读第2自然段,数一数有几句话。
2)学生完成填空:
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去 。
3)学生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红”,可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扔”“摘”的意思。
4)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
4.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于是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结合图画,让学生体会猴子非常高兴的心情。
四、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第3自然段。
2.教师检查学生独立学习的效果。
1)教师指名读第3自然段。
2)教师出示填空题请学生说一说。
小猴子几个桃子,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
师:为什么课文中用“捧”这个动词?
3)学生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圆”,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呢?
4)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5)教师请学生带上小猴子的头饰表演这段内容,表演出小猴子的动作、神态和心情。
五、学习第自然段。
1.学生自己轻轻读第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蹦蹦跳跳”“抱”“追”,并抓住“只好”一词,让学生说一说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表演出小猴子的动作、神态。
4.学生讨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那小猴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回家后猴妈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六、进入情境,读说结合。
1.学生朗读课文。
2.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话。
1)学生看图讲故事。
2)学生戴头饰表演。
3)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有没有与小猴子类似的经历?假如你是小猴子,你会怎么办?
4)学生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5)师:通过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七、课堂小结。
学生齐读课文,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18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桃子又大又红扛扔摘。
西瓜又大又圆捧扔摘。
小兔子蹦蹦跳跳抱扔追。
课时作业。一、我会根据课文选择合适的字填空。(填序号)
扛 ②捧 ③抱 ④掰 ⑤摘 ⑥扔 ⑦追。
小猴子下山后,看到了很多玉米,就 ④ 了一个, ①着往前走。小猴子又看见了许多桃子,就 ⑥ 了玉米,去 ⑤ 桃子。小猴子 ② 着桃子,走到了一片西瓜地里,就 ⑥ 了桃子,去 ⑤ 西瓜。
小猴子 ③ 着一个西瓜往回走,他看见一只小兔子,就 ⑥ 了西瓜,去 ⑦ 小兔子。
二、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家人听。
资料链接。苍蝇与蜜蜂。
一天,一只苍蝇遇见了以勤劳、聪明著称的蜜蜂。苍蝇问蜜蜂:“高贵的蜜蜂啊,您是怎么保持飞行方向的?”
蜜蜂骄傲地回答:“如果我迷了路,我就向着有光亮的地方飞,那里总是正确的方向。”
正在它们说话的时候,一个小男孩把它们抓住了,用一个玻璃瓶把它们倒扣在窗台上。玻璃瓶的透光性很好,阳光照进了瓶子里。为了逃命,蜜蜂开始运用它那寻找光亮的智慧;而苍蝇则完全失去了方向,扇动着翅膀四处乱窜。
这时,一阵风吹来,玻璃瓶被刮倒了,瓶底面向窗户,那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蜜蜂向着阳光的方向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却一次又一次地撞在厚厚的瓶底上;而苍蝇撞来撞去,不到两分钟就撞到了出口,获得了自由。
当苍蝇再次来到玻璃瓶边上时,蜜蜂已经精疲力竭地昏倒在瓶壁上了。苍蝇不禁感叹:“这么聪明的蜜蜂,竟然没有找到逃生的路!”
启示:没有什么真理和经验是永远正确的。纵然真理很权威,经验很可贵,但只有不断思考,你才不会被其束缚。
教学反思。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看见了很多玉米,就掰了一个玉米,然后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后来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之后看见小兔子就扔掉西瓜去追小兔子,最后一无所获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讲到小猴子看到一样东西就丢掉另一样东西时让学生结合实际经历说一说自己有没有这样做过,从而引发学生的反思,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同时,这节课除了安排多样化的说话练习外,还让学生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并鼓励学生表演,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明白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 称象 相关资料。三国志。魏书 记载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歧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 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 曹操 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置,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这就是千古传诵,妇孺皆知的曹冲...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
第 1 课 柳树醒了 柳树醒了 是一首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是一首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教学目标。1 认识 醒 雷 等8个生字,会写 说 话 等6个字。2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3 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小青蛙
创新教案。3 小青蛙。设计理念。青蛙 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孩子们对它的生活习性及它对人类的作用早有所闻,对其充满了兴趣。小青蛙 这篇韵文,通过简短的语言告诉我们青蛙保护庄稼及我们应该保护青蛙。在充满童趣的韵文中,包含了我们要认写的汉字。在整个教学中,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