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比较与测量

发布 2023-04-02 03:25:28 阅读 8851

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内容: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培养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反思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等(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揭示课题:在观察中比较。

二、引导学生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提出**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引导学生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

三、学生交流讨论:

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 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1) 个别学生发言:自己是如何比较恐龙的大小的?

2) 全班学生交流讨论,找出不同的方法。

3. 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四、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完成p8页比较的**:

给恐龙模型排队:

从高到矮:1 2 3 4

从长到短:1 2 3 4

从胖到瘦:2 4 3 1

第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知道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引导学生明白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3.让学生掌握测量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4.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证据。

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学习用纸带测量。

教学难点: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2. 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3.揭示课题:起点和终点。

二、活动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 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老师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

1)老师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2)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3)学生自己练习。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

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三、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

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四、贴纸带。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五、展示活动。

用同样大小的纸折一个飞机,看看谁的飞机飞得远。

第3课用手来测量。

教学内容:用手来测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

2.引导学生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找出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教学重点: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教学难点: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1. 问题引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

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

你怎么用它测量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2. 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 “一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二、探索活动:测量桌子的高度。

1. **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的**。

2. 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

3. 匹配一条测量纸带。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 测量纸带的长度。先讲解**步骤,发材料。

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

5. 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 (代表地面)粘贴好。

三、组织学生讨论:

1. 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2.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3. 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很难做到每一拃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4.教师小结:人手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一般都是以拃作为测量单位。但由于人为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误差。

四、拓展与思考。

1.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2.完成p10页活动手册的拓展活动。

第四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内容: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明白我们除了可也用手作为测量工具外,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如小棒、橡皮、书本等。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在课堂上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3.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测量学习事物的长度学习观察和比较的方法。

2.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手中各种各样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3.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乐于小组合作**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一年级科学上册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教案教科版

用手来测量 教材简析 用手来测量 是教科版科学一上年级 比较和测量 的第三课,本课通过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 如他们自己的手 开展测量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转向测量。在用手测量活动中,学生领悟到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在反复标记用手测量 拃 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测量单位首尾相连...

一年级科学上册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教案教科版 2

用手来测量 教材简析 用手来测量 是教科版科学一上年级 比较和测量 的第三课,本课通过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 如他们自己的手 开展测量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转向测量。在用手测量活动中,学生领悟到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在反复标记用手测量 拃 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测量单位首尾相连...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校园的大树第二课时。教学要求。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研究大树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情感。教学重点。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 粗细 高矮等。教学难点。鼓励学生用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学准备。学生拓展树皮用的白纸若干,几张放大树的 教学过程1 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