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14导学案

发布 2023-03-10 22:44:28 阅读 6125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黄巾起义。

学习难点】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一、光武中兴1、西汉灭亡与东汉建立: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__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__他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兴:

1)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___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___裁减**,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污吏;又允许北方内迁,缓和****。

2)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皇帝年幼,大权旁落。

2、概况: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___与___交替专权的局面。

3、影响: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三、黄巾起义。

1、原因:由于东汉后期的 ,时局动荡不安,加上___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

2、过程: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3、性质:当堂检测:1.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2.东汉中期以后,**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3.“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

a.陈胜、吴广起义b.刘邦、项羽起义c.西汉绿林赤眉起义d.东汉黄巾起义。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实行管辖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学习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都护的设置。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一、 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汉代人把今天以西,也就是现在___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目的:第一次:联络 __夹击匈奴。第二次: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过程:__年,__率领随从西出___历时___年。__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走访了___等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

二、丝绸之路。

1、背景:张骞通西域以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2、路线:陆路。

意义。海陆。

3、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其中最有名的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时间2、措施:西汉**在西域设置,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3、意义:4、东汉明帝派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

当堂练习:1 张骞通西域。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

a.关西 b.新疆c.西域 d.**。

2.汉武帝为了纪念他手下的一位大臣,曾经把所有派往西域的使者称为博望侯,以取信于西域各国。这位著名的大臣是( )

a.张骞 b.卫青c.霍去病 d.董仲舒。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一次外交活动,张骞此次出行的最大收获是( )

a.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b.把佛教从西域传到了内地。

c.联络大月氏打败了匈奴d.西域各国开始归属汉朝的管辖。

4.西域各国与西汉王朝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b.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d.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知识点2 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

5.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各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

①核桃 ②小麦 ③石榴 ④葡萄。

a.①②b.①②c.①③d.②③

6.“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

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d.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

7.近年来“东突”****在x疆地区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zd立,妄图把x疆从我国**出去。下列哪一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张骞出使西域b.班超出使西域。

c.丝绸之路的开通d.西域都护的设置。

8.《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9.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里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b.从河西走廊向西最远到达欧洲。

c.丝绸是通道上运输的主要商品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直击中考:2023年被视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战略决策落地实施的关键年。以下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张骞。

b.西域的葡萄、石榴等作物经此通道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c.其路线是从西汉的首都洛阳出发,直达西亚、非洲。

d.这条通道开通后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恺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恺撒大帝简直“帅呆”了。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材料二:根据古代著名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

(1)恺撒大帝的丝袍是通过材料二中的这条中西通道得到的,这条通道的名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出这条通道的起点在**,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3)这条通道最早开辟于哪个朝代?对这条通道开通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

4)结合材料谈谈该通道的开通产生了什么作用。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宛闻汉之饶财(非常富庶),欲通(交往)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堵塞道路)。今亡(从匈奴逃出来),唯(希望)王使人导(引导)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送给)王财物不可胜言。

”材料二:“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材料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

—《后汉书》

1)材料一中的“骞”是谁?生活在哪一时期?

2)材料一中骞“为汉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材料二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精神?

4)材料三中“宣帝改曰都护”指什么?有何意义?“以超为都护”指什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1 了解元谋人 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2 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 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4 通过阅读 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培养识图能力。学习重点。北京...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学会思考学会 相信自己收获成功城关中学七年级上册历史学科导学案。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 预习达标 2.元谋人使用工具。二 预习困扰 请把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 带入课堂与同学老师共同 解决 第 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 预习达标 3.大汶口原始居民以为主要生产事业,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和...

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

第3课华夏之祖。一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 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 尧 舜 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2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 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入手,推导结论,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 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