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夫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发布 2023-03-10 22:45:28 阅读 8990

课题: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

课型:练习课主编:xxx审核:xxx编号:028

一、精选材料题(30分钟)1.其一:“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汉武帝时连年对匈奴用兵,也给西汉带来了经济萧条,国库空虚的困扰。

--宋·王安石《汉武帝诗》其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和亲。

将士解甲归田。边塞出现农牧业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唐·张仲素《王昭君》

汉匈之间的战与和分别给两族人民带来了什么影响?请联系材料回答。

昭君何时嫁给哪个匈奴单于?

3)昭君出塞体现了当时西汉与少数民族匈奴族的什么政策?-

4)昭君出塞有何历史意义?

5)从王昭君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6)你认为怎样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

2.“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1)是谁说的?

2)司马迁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这部作记述了什么时期的史实?

4)鲁迅如何评价这一著作?

5)哪些历史人物分别从正、反个方面印证了这句名言?

6)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3.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回答问题:

1)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2)他创作的新体诗歌被后人称为什么?

3)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他与什么节日有关?人们用什么样习俗纪念他?

5)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4、材料一“伐无道,诛暴泰”——史记》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何时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谁领导?建立了什么样政权?

2)泰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3)泰因为**而亡对今天有何启示?(经验教训)

5.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①郭沫若所说的是什么事件?

这件事是秦始皇接受了谁的建议?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哪些书不烧?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

6.材料一:汉兴,接秦之,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量吏禄,度宦用,以赋于民。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其令君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1)以上材料反映了哪个历史朝代的状况?

2)材料三这句话是谁说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思想?

3)料。二、三中的措施可以概括为什么政策?

4)有何措施?实施这一政策的效果如何?

5 )汉初重视农业对今天有何启示?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谁说的话?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

5]这三句话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6]我们应怎样评价他?

7]他(儒家)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

8]儒家何时开始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9]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10]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不足体现在**?

第一题:1西汉(汉元帝)时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2-和亲政策。

3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4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为民族大团结和繁荣作奉献。

5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应该和为贵。民族之间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互相攻伐,战争连绵,只会给民族带来灾难。

但从西汉当时的实际看,西汉初年的“和亲”并没有带来汉匈民族的和平相处,因此,有时,必要的战争也是和平的前提。

—战给匈奴带来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民族也出现**,部分人西迁。同时,也给汉朝带来经济萧条,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困顿的局面,西汉国势也逐渐衰退。和带来了边塞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

第2题答案。

—司马迁(汉武帝时著名的史学家)

写了一篇不朽的史学巨著、文学名著《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

—“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一部不朽的的史学名著,又是一部纪传文学,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正面: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因不同流合污,报国无门而投江自杀,他以身殉国,死重干泰山;解放战争时期的刘胡兰在敌人铡刀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她的死重于泰山。

反面: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成立伪国民**,公开投敌,当了汉奸,他的生命没有价值,死轻于鸿毛。

—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成就《史记》;屈原愤而投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贞。一生一死,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抱负,体现了两位伟人的崇高人格。因此,他们都受到人民的尊敬、热爱和推崇。

启示:要勤奋学习,开拓创新,忍辱负重;要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勇于向困难挑战;要珍怜惜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第3题。

—《离骚》、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辞体。

—热爱祖国,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怀。——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

——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前途、敢于同**势力作斗争,至死不屈的精神,为理想、真理执着追求、探索奋斗。第4题答案。

—公元前209年的泰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张楚政权。

—严酷的刑法;繁重的赋税和徭役;秦始皇广建宫殿和陵墓;泰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治理国家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要与民生息,不要实旋**。第5题答案——“焚书坑儒”

——②李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只有医药、卜筮和种树的书不烧。

—“焚书坑儒”是在秦朝刚刚完成统一后不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是极其野蛮、粗暴的,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6题答案——西汉。

—汉景帝、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反映了对农业的重视。——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初期经济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

—今天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三农”问题,建好新农村,确保国家长治久。

第7题:(10)因其认为学习耕田种菜没有出息,反映了其鄙视农业生产,歧视体力劳动的思想,这是不正确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1 了解元谋人 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2 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 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4 通过阅读 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培养识图能力。学习重点。北京...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学会思考学会 相信自己收获成功城关中学七年级上册历史学科导学案。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 预习达标 2.元谋人使用工具。二 预习困扰 请把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 带入课堂与同学老师共同 解决 第 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 预习达标 3.大汶口原始居民以为主要生产事业,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和...

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

第3课华夏之祖。一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 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 尧 舜 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2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 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入手,推导结论,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 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