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 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

发布 2023-03-06 04:32:28 阅读 2568

5.童趣。主备: 课型:新授审查:

一.预习稿。

预习目标:1。积累词语。

2.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1.读课文,试着给下列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稚( )藐( )强(jiáng) 唳( )怡( )

凹( )凸( )砾( )壑( )庞( )虾( )蟆( )

2.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6)果如鹤唳云端。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0)使之冲烟而飞鸣。

11)蹲其身,使与台齐。

12)以草为林。

13)神游其中。

1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再读课文,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资料链接: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二.上课稿。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3.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并积累。

4.品析文章中的“物外之趣”,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5.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感悟课文内容,品析文章中的“物外之趣”,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学习方法: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 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

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闲情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 检查预习。

三) 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并注意停顿。

2.学生再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

3.学生听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一件事,分小组创造性地译述。

1假如这件事是你的亲身经历,你在译述时需加入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你就要以“童年的伙伴“为创造性的译述课文。

3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母、老师),你就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4.品析趣意文章中有趣的地方很不少,找出一处,说说趣在**。

5.熟读课文,尝试背诵。

四)小结 《童趣》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辞简约,韵味隽永,我们的童年呢?

五)当堂练习。

1. 作者 ,字 ,清代 。留传下来的主要作品是 。

2.翻译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能张目对日。

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⑶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

导入:以背诵导入。

一).学生读课文,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1找出文章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章义同字不不同的字。

3找出文章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章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章中的省略句。

二)理清叙事顺序,**感悟意趣。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1文章首句叙写自己童稚时获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读时对句意层次的把握,分析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2课文第3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么?

3第一段中“忽有庞然大物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句中“庞然大物”指什么?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又分别指什么?

4课文分叙部分部分描写了儿时的哪些“物外之趣”?

4文章中有哪些神态的句子?表现出儿时的作者怎么样的心理变化?

2.文章是围绕”趣”字着墨,展现了一幅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图。那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呢?

三)拓展延伸我们的童年一定也有许多有趣的事吧,想想说说,让本组同学先分享一下。

四)小结:《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只有怀有一颗童心,不为什活所累,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生趣。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也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

二)当堂练习。

1。解释词语项为之强鞭数十。

观昂首观之时余忆童稚时作青云白鹤观故时有物外之趣。

2.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依次分别是 、

课后反思:作业:一、积累与运用。

1.给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项为之强。( 以土砾凸者为丘。(

盖一癞虾蟆。( 鞭数十,驱之别院。(

2.根据下面提供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超出事物的本身。(

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未染色的帐子。(

3.你能根据下面句子中数词的使用情况,总结一下这几个句子使用数词的规律吗?

见二虫斗草间。 ②盖一癞虾蟆。

4.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5.填空。默写句子。观之拔山倒树而来。

文学常识。童趣》节选自作者___是___代文学家。

童趣 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

5 童趣。主备 课型 新授审查 一 预习稿。预习目标 1。积累词语。2 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1 读课文,试着给下列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稚 藐 强 ji ng 唳 怡 凹 凸 砾 壑 庞 虾 蟆 2 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1 能张目对日,明...

1 5童趣学案2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5 童趣 沈复。学习目标 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一 背诵 翻译全文。二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 物外之趣 预读 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一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作者 二 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童稚 虾 蟆 藐 小项为之强 鹤唳 土砾 凹...

1 5《童趣》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2

第五课 童趣 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揣摩词语,品味语言,学会文言文的朗读方法。2 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3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 想像,获得生活乐趣。问题引导 一 知识积累运用。听录音,注意读准字音,体会文言文断句规律。1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著有 浮生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