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小巷深处

发布 2023-03-01 09:02:28 阅读 8493

教材信息】课题:《小巷深处》

课型课时总课时。

教师信息】主备人实施人实施时间。

学生信息】班级: 姓名所属小组编号

格言积淀】(关于思乡的名作)

汉无名氏(古诗):日暮途且远,游子悲故乡。

沈受宏(客晓):千里作远客,五更思故乡。寒鸦数声起,窗外月如霜。

崔岱齐(岁暮送戴衣闻还苕溪):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

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能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尝试分析描写方法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学会自主、合作、**。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自己,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预习导学】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尾。以感情构成文章的框架,以感情脉络穿连细小的生活情景和事件,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学法点拨】文章中的“我”出生一个月,就被遗弃,是一个卖冰棍的瞎眼姨娘收养了“我”,成为“我”的养母。养母虽然眼瞎,但有一颗善良的心。家贫如洗,但养母博大深厚的爱,使“我”一度感到很满足、极自豪。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开始厌恶那个卑微的家,不再与瞎眼母亲相伴而走。到县城上高中后,更是不愿母亲到学校去。但母亲含辛茹苦,并无怨言,供足“我”的生活费、营养品。

终于有一天,“我”为自己的虚荣和无知流下了忏悔的泪。对母亲的感情变化是文章的叙事线索,这种感情变化,符合个人成长的心理特征,一波三折,向我们展现了盲母亲的艰辛、痛苦与厚爱。

第一课时读顺文整体感知文章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揶揄蹒跚憧憬( )炫耀( )荤菜( )

哽咽造孽。c给 kòu___击瘦bi

执zhuó__

2、解释下列词语:

费解。执著。

落寞。斑驳。

名正言顺。整体感知】

1.文章为什么以“小巷深处”为题,而不以“母爱”为题?

2.跳读文中具体描写盲母爱养女的生活片段的文字。思考: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3.交流活动:找出你认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母亲形象。

1、养母双目失明,为了收养“我”,她做了哪些事情?

2、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

3、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文中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位母亲?

二、分析文中“我”这一形象。

1、“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课文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2、谈谈本文选取的事例有何特点?

3、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4、本文怎样体现母爱的?

第三课时巩固提升。

经典阅读】阅读10-13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同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

2.第二段中“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3.第三段中写县城与“我”家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有什么作用?

4.“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一句中“我”加上引号的原因是。

什么?重点品析】

根据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这里的母亲“眼睛是那么黯淡”,为什么“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她在憧憬什么呢?

2.“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在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后面是“我”看到的景象吗?

这些形象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这里的“回来”有什么深层含义?

对往事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4.你对你的双亲(母亲和父亲)是什么样的印象,记忆中的双亲和现实中的双亲的印象有什么变化,请作简要说明,并简述理由。

5.(小结)本文描写母亲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

塑造出了一个的母亲形象

小巷深处教师材料。

整体感知。1、这篇抒情散文有几个人物?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点提示: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3、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永远吃不完的冰棍)写“我”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而骄傲。

第二部分:(随着年龄……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写“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之情,而离家到县城读书。

第三部分:(最后)写“我”被母爱感动而悔悟、流泪。

分析母亲形象。

1、养母双目失明,为了收养“我”,她做了哪些事情?

2、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

要点提示:间接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更有利于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3、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外貌:例1:“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外貌描写突出母亲的辛劳、苍老,写出了“我”对母亲无私的付出的敬佩和赞颂。

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 小巷深处 教学设计。林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文人物性格和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过程与方法 自主 合作 道德 情感 价值观 感悟母爱 赞美母爱。教学思路1 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 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七年级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创设民主和谐 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这就是本节课的设计思想。小巷深处 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内容以写人的记叙文为主,目的在...

七年级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2 交流与沟通中学会合作,学会 3 通过与文本对话理解母爱,使学生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4 养成思考生活的习惯。重点 理解母爱,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难点 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导入 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看过之后你要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