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发布 2020-04-02 07:22:28 阅读 5737

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林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文人物性格和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

道德、情感、价值观:感悟母爱、赞美母爱。教学思路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的人”、“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教学难点:理解“我”对养母和家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对文章的反复朗读,感受亲情,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从而懂得珍爱亲情。教。

学学法。教学学法。

用孟郊的《游子吟》导入,用感人动心的mtv《懂你》创设情境,通过自主、合作、**,让学生的心灵爱到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张扬学生个性,真正理解、感悟母爱的伟大。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烛光里的妈妈》创设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对母亲的歌赞与美颂是永恒的主题,这是一首女儿献给母亲的歌(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正如歌中所唱:

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母亲的一片深情,儿女总不能一一明了。而儿女终会长大,终将懂得母亲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位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诉说的心曲。

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世界,就感受到了这浓浓的母爱。可是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一个出生一个月的婴儿,被遗弃于荒野,一个双目失明的母亲把她抱回家,并倾注了她所有的爱。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这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吧。二、感知课文。

这是一个的故事。三、初读课文:1、扫除文字障碍。(说明:为课文的阅读扫除障碍,让学生对较长课文阅读充满信心。)

瘦瘪叩击哽咽黝黑憧憬揶揄执著2、讨论概括文章内容:(可前后左右同学互说,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

预设:本文讲述了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她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

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四、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

(开头——第9段“以为自己是一个大功臣”)写我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而骄傲。

第二部分:(第10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第15段“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写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之情,离家到县城读书。第三部分:

(第16段“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结尾)写我被母爱感动而悔悟、流泪。

五、感悟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2、进行写法指导,阅读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这是一个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学生回答)

4、分角色朗读:“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又仿佛在等候”,请同学们用“养母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教师示范,学生发言)

5、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6、质疑: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作点拨)。

小结: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市场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六、作业设计:

1、对课题目“小巷深处”的理解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3、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4、文章以什么为线索?5、文章段落层次6、母亲形象解读。

第二课时。一、提出突破口,讨论分析: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三段。

2、提问:对着一直默默守候的母亲,女儿告诉她:“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

文章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中“回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联系上文具体指什么“回来”了?(说明:

提问“回来”是为了让学生思考:“我”的心曾逃避,曾离开过母亲。由此理清文中“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过变化。

由经历的那些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通过结尾部分全文的高潮的领悟,知道女儿终于懂得了母亲的心。从而感悟全文主题)

要点:(1)、变化过程:满足、自豪→厌恶、自卑→淡忘、隔绝→感动、悔悟1)满足、自豪:

第五段“代替”、“搀”,第九段“倚”、“及自由地吃”。2)厌恶、自卑:第十段“我”是弃婴,母亲是瞎子,“不同一般”第十一段“不再”、“泡”。

3)淡忘、隔绝:第十五段“遵守诺言”。4)感动、醒悟:

第二十七段“泪眼”、第二十八段“虚荣”、“无知”。5)深深悔悟:第二十九段“还记得”。

(2)、原因:虚荣、无知。

3、提问:母亲是怎样对待我的虚荣和无知的呢?

请同学讨论,找出文中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揣摩体会母亲深挚的爱和我的忏悔之情。(六段、十一段、十三段、二十五段、二十八段。)预设:

1)倾囊安家:第三段“拆”、“搬”、“所有的积蓄”、“真正拥有一个家”(2)改变性情:第四段“骂”、“从未泼过”(3)烈日下守卖:

第六段“雕像”、“古铜”、“最毒”、“血汗”(4)以我为荣,广为宣传:第八段“珍藏”

5)背后支持、默默守候:第。

二十五、二十六段“倚”、“央”、“摸”、“交”4、让同学一起来朗读课文的25-29自然段。5、请个别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段。6、教师小结:

课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生活的点滴小事联系起来表现最深沉的母爱。二、拓展: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前后桌讨论交流,而后上台发言)(老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mtv《懂你》,创设氛围。(学生边欣赏,边跟着唱)3、“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母爱事那样的无私与圣洁,母爱也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母爱”的理解,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教师示范:母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学生说话,教师整理。4、比较阅读:《又见秋风起》

5、比一比:背出古人所写的感怀母爱的诗。例;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课后作业:

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或“亲情”)板书设计:

小巷深处(林莉)

盲母:辛勤抚育—平静面对—默默承受。

弃婴:自豪—厌恶—淡忘—悔悟(感情发展变化过程)

七年级上《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精选公文范文。七年级上 小巷深。处 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 谢谢。七年级上册 小巷深处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2 过程和方法 自主 合作 3 道德 情感 价值观 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

七年级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省 市 区 县 省 市 区 县 黎溪中学黄丽琼。1.学习本文用形象作为情感的依托,对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的散文常用的写法。2.学习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3.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一 重点。从文章中体会母爱 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

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上课教学方案设计

www.5y 小巷深处。教学目标 感受深沉 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教学工具 相关材料和 小黑板 感恩的心 录音磁带 母亲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的情感。难点 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