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
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述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2引导学生找一找诗歌中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3理解和积累一定的词语。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及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述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2引导学生找一找诗歌中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准备:
歌曲《春天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发兴趣。
**歌曲《春天的故事》,问: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它歌颂的是哪个人物?是的,它歌颂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丰功伟绩。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课题: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者首诗歌,读准字音,为每一小节标上记号,不懂的地方作出标记。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生字、新词。
渺茫、晨曦、边陲、焕然一新、困扰。灶()换()
肚()唤()杜()焕()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再读诗歌,理清思路。
1、这首诗共有几小节?(8小节)
2、请8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原来这座山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质疑。
四)品读课文,体会内涵。
1、默读第小节,看看它告诉我们什么?昨天的村庄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2、展示**,谈谈你所知道变化较大的地方。3、从身边生活入手,理解国家的“变化”。
4、介绍背景:《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写于2023年,描写的正是深圳经济特区最初两三年的巨变。诗中的高速公路指深南大道,宽55米,长25公里,路面有6条汽车道,6条美化绿化带,2条自行车道和2条人行道,在国内外堪称一流。
5、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述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7、引导学生找一找诗歌中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总结。1、诗人开篇为何说“昨天”而不说“过去”?
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板书设计: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今天改革开放。变化。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积累词语,了解作者简介。2 走进鲁迅的童年,体味童真 童趣。2.能力目标 1 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 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2 品味作者简练生动 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3.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分享了七年级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欢迎来参考!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和方法 自主 合作 的学习方式。道德 情感 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分享了七年级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欢迎来参考!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和方法 自主 合作 的学习方式。道德 情感 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