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 1

发布 2023-02-28 01:13:28 阅读 8776

四步阅读法是根据语文结构教学法的理论,把阅读文本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的一种语文阅读方法。它由基本理解、内容理解、技巧理解、主题理解四部分构成。1基本理解是从语文知识的角度出发,弄清“字、词、句、语、修”等方面的内容。

这是进行文本阅读的前提,也是进行深层次阅读活动的基础,2内容理解是从获得信息和知识的角度出发,弄清文章的题材,是对“篇”的理解。一个文本,一般有多个段落,每个段落的内容是什么,全文的内容是什么,可以用几个,十几个字进行概括,这是获取文本内容信息,概括能力的过程。3技巧理解是从筛选信息、积累方法的角度出发,这是对于“逻辑”的理解。

一个文本是怎么样组织起来的,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语言有什么特点,是这一步阅读的训练重点。不同的文本体裁有不同的方法,理解时,要按不同的文本特点展开。4主题理解是从反馈信息、人文精神感受的角度出发,是对“文”的理解。

这一步是对上面三步理解的总结深化:题材的典型性?技巧的合理性?

四步阅读法,把阅读的目标分解了,但每一步都是通过“读”来实现的。第一步基本理解用默读,理解字、词、句,可读读停停,不求一气呵成,关键在于弄清字音、词义、句意。第二步内容理解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提取精华要领,把概括内容作为目标,用笔划出中心词、中心句或概括层意作旁批,“动口,动手、动脑?

三位一体,一气呵成。第三步技巧理解采用精读与比读相结合的方法,读出思路,读出方法技巧。第四步主题理解采用诵读。

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材料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制整体。1以时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就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时间标志是:2024年1月16日——1月18日——2月17日夜1点钟——3月2日——3月21日——3月29日。

2以地点的推移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从……到……”就可看出,由一个地点转到另一个地点,人物活动空间很大。3以时间的变换为线索和以地点的推移为线索有时又是交叉不可分割。

如《登上地球之颠》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在8500米——第二台阶处——要“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4以人物的行踪(见闻)为线索。

如《最后一课》一文就是以“我(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5以一件事情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就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6以一物为线索。

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事物。如《羚羊木雕》一文的线索是围绕“羚羊木雕”来展开的,它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一物还具有象征的意义的事物。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种的花落了,又指爸爸的生命。7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生命生命》一文,就是以“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厌倦地赶走——没有耐心的拍打——内疚的观察——由衷的敬佩。《阿长和三海经》一文就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憎恨、讨厌——敬重、爱戴(阿长).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如《驿路梨花》一文,就是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线索。8,另外,有的记叙文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的,巧妙的运用多个线索。

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文章《藤野先生》一文就有明线和暗线两个线索:明线是,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总之,阅读记叙文时,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题。三:

怎样理解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

1记叙文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

(1)议论用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这种议论起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2)

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去掉后一部分的议论,文章的主题就得不到深化,中心就得不到明确,更表现不出我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再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结尾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议论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如《第一次真好》的结尾就是这样。(3)

议论用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然而能在记叙中恰当的穿插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如《行道树》全文中穿插了不少议论,自然地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段文字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记叙文中的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的事物、人物带有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记叙文中的几种主要抒情方式:

a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直接用文字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如《最后一课》中我说的一句话。“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即是直接抒情。再如《黄河颂》中“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直接抒情。b间接抒情,即作者在叙述描写中抒情。

1寄情于景,如朱自清的《春》

2寄情于事,如《安塞腰鼓》

3寄情于物,如《紫藤萝瀑布》和《珍珠鸟》

c在议论中抒情,如《斑羚飞渡》中的句子。(二)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a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充满抒**彩,如《安塞腰鼓》的开头部分。b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几点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品的思路,增强文章意脉。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春》的结尾部分: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

四:怎么样分析记叙文里的描写及其作用。

首先,描写分为两类:人物描写,它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另一类描写为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人物描写。

a外貌描写:指对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等的描写。如:

《**巨人贝多芬》中对贝多芬的描写,《最后一课》中对韩麦尔的外貌,服装的描写。b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行动的描写,来提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的动作:他呆在那,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的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复习方式 复习重点 复习用具 复习过程 一 常规字词复习2 40个3 6课。二 默写 木兰诗 1 3段。三 复习二单元基础知识。1 文学常识整理。要求 1 出处 作家 时代或国别 地位 籍贯等 以书下为主 2 写心得。2 解释词语12个 第7课?1 征发?2 哽第9课3 炽痛?4 标直?5...

七年级下册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复习目的 通过对本课基础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自尊自信的含义 意义,克服误区 虚荣心理 自卑 自负。复习重点和难点 珍惜无价自尊,唱响自信之歌。复习方法 讨论法 归纳法 指导自主学习法。复习过程 一 单元知识结构图 多 显示 二 知识清单技巧归纳。1 什么是自尊?答 自...

七年级下册1 8教案

2010 2011 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苏亮。目录。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4 第2课 贞观之治7 第3课 开元盛世10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13 第5课 和同为一家16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19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22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22 第一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