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

发布 2023-02-24 12:45:28 阅读 5078

第一单元:12、 3、 4、

第二单元:6、 789

第三单元:1112、 13、重14、

第四单元:16、 171819

第六单元:26、 2728

伤仲永》 北宋——王安石(政治学家,文学家)——临川先生文集》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

“(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1.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作者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

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木兰诗》宋——郭茂清——《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翻译: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1、花木兰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文中的一句"愿为市鞍马''的愿字表达出木兰勇敢坚毅,忠两全。

忠就是忠于国家,孝就是孝顺父母。她既有女儿情怀,更有英雄气概,是古代杰出的巾帼英雄。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老百姓生活。

孙权群学》北宋——司马光(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记录从战国到五代。

翻译:当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只是应该粗略地阅读,让你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情多,怎么能比得上有我多呢?我经常读书,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从此就开始学习。后来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在吴县时的阿蒙了!

”吕蒙说:“有志之士分开多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认清事物太晚了!”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

1、 启示:1、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3、活到老学到老。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答: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清代——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虞出新志》——张潮编选的笔记**。

翻译:京城里有一个擅长表演**的人。正赶上(有人)与宾客大摆酒席,在大厅的东北角,设置(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风,**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所有宾客围绕而坐。不一会儿,只听到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幽深的巷子里有狗叫声,(接着)便(听见)有个妇女被惊醒,打哈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不久,小孩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孩子,给他喂奶,小孩子含着乳头仍然啼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轻声哼唱哄小孩入睡。又有一个大一点的孩子醒了,唠唠叨叨说个不停。

在这个时候,妇女用手拍着小孩子的声音,嘴里哼唱哄小孩子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在同一时间发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这**艺人的表演)真是妙极了。 不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

隐隐约约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倾斜翻倒的声音,妇人在睡梦中咳嗽的声音。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地把身子坐端正了。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

“**啦!”,丈夫起来大叫,妇人也起来大叫。两个孩子一起哭起来。

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个孩子大哭,成百上千条狗狂叫。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火焰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起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众人)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在火中)从自家抢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撩起袖子、露出手臂,大腿打着哆嗦,几乎都想争先恐后的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所有声响全部消失了。

撤去屏风往里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1、课文从哪些方面突出**表演者的技艺高超?答:逼真的叙述表演内容、观众的反应、道具的简单。

2、段位联用五个“一”,有何用意?答:与第一段呼应,再次强调**人道具的简单,从而更好的衬托出**人技艺的高超。

夸父逐日》(《山海经》)

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水,就喝黄河、渭水的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遗弃他的手杖,变成一片桃林。

1、“夸父逐日”一般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自不量力。

2、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答: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与大自然竞争不断奋斗的精神,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夸父?答:夸父为追求光明顽强不息坚持不懈,勇于献身,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共工怒触不周山》

淮南子》——西汉——刘安。

翻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湖流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这篇神话故事表现了共工怎样的精神?答:表现了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精神。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答: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他们都有宏大的理想,巨大的力量与气魄。(同时也表达了古代人民想要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狼》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家)——聊斋志异》

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本文叙述了屠夫与狼争斗的故事,揭露了狼的贪狼、**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夫的机智。

2、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

1 确凿 确实。2 菜畦 菜地。3 臃肿 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4 机关 这里是秘密的意思。5 攒 凑在一块儿。6 鉴赏 鉴定与欣赏。7 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8 无从 没办法。9 方正 正派。10 宿儒 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11 人声鼎沸 形容人声喧闹。12 叮嘱 再三嘱咐。13 徘徊 在一个地...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

基础字词识记。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词语的理解与运用。1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 迸溅 向四外溅。2 商酌 商量斟酌。3 伫立 长时间地站立。4 谰语 没有根据的话。5 无虞 不用忧虑。6 孤零零 形容孤单,无依无靠或没有陪衬。7 萋萋 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8...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第18课。竹影。散文。一 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惬qi 意。水门汀t ng 徘p i徊hu i 参c n差c 点拨 注意多音字 参 差 的读音。2.用恰当词语填空。1 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2 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