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愚公、夸父共同的精神: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有大无畏的必胜信念和奉献精神。《愚公移山》中这样唱“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你认为后来人为什么感叹?感叹的是愚公的开路精神,是与困难作斗争的顽强意志,是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今天依然需要学习开拓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永恒的骄傲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5.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
(2分)答案: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对祖国对民。
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全民族的骄傲。6.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最后—部分,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答案: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既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又总结了全文。
7.这一段文字采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案:排比。增强了语势,高度评价了邓稼先的一生及其贡献。
8.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感动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2分)( a.
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b.作者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隔太久,对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答案:b
9.怎样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意?(3分)答案:邓稼先以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私的精神。
换来了自己光荣的一生。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对比着写,更能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可以再根据原文】
3.为何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4.为何说“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5.“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这也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1.文章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案:表现环境极其恶劣,渲染了悲壮气氛,表现了邓稼先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2.依据文章内容,你认为邓稼先的手是否会颤抖?请说明理由。(3分)
答:①不会颤抖。因为邓稼先作为科学家,他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会颤抖。因为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3.“我不能走。”简短的话语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表现了邓稼先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
4、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是对他屡建奇功的赞美,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5、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
亲的影响一个“撑”字让人想到顶天立地,它写出了中国男儿血气方刚肩挑重担的豪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3、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7、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用课文词语回答)
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有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壮丽的赞美和热爱。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豪情壮志。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静态:动态(以动写静):拟人句:虚写句:过渡句:主旨句:
2、“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惜”统领的内容有哪些?
4、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5、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6、上阕和下阕分别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7、用了哪些修辞格,请举例说明。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文学体裁:
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1、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特殊句式。
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⑵倒装句。
、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⑶省略句。
、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赞美愚公精神的名言: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
智叟:眼前的,静止的观点。“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人物评价:
答案: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自以为是3、结论:“愚公不愚”、“智叟实愚”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结尾采用神话的作用:
1)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
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2)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表达了作者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美。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写作技巧:v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v 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课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通读教材,了解作者,掌握字词,了解内容,识记精彩语段,鉴赏突出写法。2 其中对于古诗要会背诵会默写,文言文在不借助注释情况下顺畅翻译。教学重难点 1 鉴赏突出写法。2 文言文在不借助注释情况下顺畅翻译。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1 导言。直接导入。2 目标。1...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课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通读教材,了解作者,掌握字词,了解内容,识记精彩语段,鉴赏突出写法。2 其中对于古诗要会背诵会默写,文言文在不借助注释情况下顺畅翻译。教学重难点 1 鉴赏突出写法。2 文言文在不借助注释情况下顺畅翻译。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1 导言。直接导入。2 目标。1...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
第一单元 12 3 4 第二单元 6 789 第三单元 1112 13 重14 第四单元 16 171819 第六单元 26 2728 伤仲永 北宋 王安石 政治学家,文学家 临川先生文集 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 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