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发布 2023-02-26 14:58:28 阅读 6340

学习必备欢迎**。

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

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三点:一是“两个途径”,即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之间的联系;二是“两对概念”即动脉与静脉、动脉血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是“两处交换”即血液在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以及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也就是血液循环的意义。目标定位。

七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的空间。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于一体,既是对吸收、呼吸知识的深化,又是学习尿的形成知识的前提。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2.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三、情感目标。

1.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2.通过对冠脉循环的理解,对学生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方法阐释。

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在教学中借助多**,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并创设问题情境,以小活动“一滴血的旅程”为**的载体,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学习报告、自制课件等、培养皿中的新鲜血块。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这几天老师感冒了,扁桃体发炎(手摸咽部,暗示学生扁桃体的位置),声音不太好听,为了快点好起来,就进行了输液**(**展示输液,学生认同)。哪位同学能告诉我:

药物是借助于什么从我的手部到达扁桃体,来发挥作用的呢?(生:血液。

)师:是借助血液进行了运输。血液是物质运输的载体。携带有药物的血液从手部到达扁桃体经过了怎样的路线呢?也就是药物运输的途径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

第1页。学习必备欢迎**。

们就来学习《物质运输的途径》。希望大家学完以后,能够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点滴”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师:(课件展示: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我们体内的物质是由血液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循环的动力都来自心脏收缩与舒张。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大本营”;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

不妨我们先回顾一下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设计意图】**直观的体现人体内血液是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的,从而提出血液循环的概念。同时,血液的流动携带物质进行运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使课题中物质运输的途径与教学内容中血液循环的途径在学生心中形成统一。

环节二温故知新,探索规律1.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师:提出问题:(1)你能识别心脏的四腔吗?

哪个腔的壁最厚?(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通?(3)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

(4)动脉和静脉的功能分别是什么?生:积极回答。

2.师生共同总结:室连动、房连静;心脏内血流方向:

静脉心房心室动脉3.出示三种血管的关系图,学生找出我们体内血液的总体流向:血液总是沿着“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循环流动。

设计意图】血液的循环流动之所以能进行,之所以能沿一定的方向进行,都是与心脏的结构直接相关的,如果心脏的结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就会迎刃而解。在帮助学生复习心脏的结构的同时,总结出血液循环流动的总体路线,为学生学习体循环、肺循环做好铺垫,降低学习的难度。环节三按图索骥,合作**(一)**血液循环路线活动:

一滴血的旅程。

1.假如我是左心室(右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我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我回到心脏时,我会进入哪个心房呢?

左心室?动脉?毛细血管?

静脉?心房右心室?动脉?

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然后完成**报告,最后每组的发言人上讲台前对照**代表本小组交流。

通过交流,不断地修改、补充和完善,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两条血液循环途径: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老师总结指出一条是体循环,另一条是肺循环,学生区分后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分别在何处?止点呢?

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那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第2页。学习必备欢迎**。

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学生得出结论:

1)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

2)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强,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3)两心室同时收缩,所以体循环和肺循环进行。

2.假如我是左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如果能,要经过哪些途径?

左心室学生重新审视血液循环的途径,认识到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是独立存在的两条途径,它们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途径,也就是说经肺循环回到心脏的血液紧接着会参与到体循环中去。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设计意图】血液循环途径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该知识点的处理我采用了“总—分—总”的教学设计。并以“一滴血的旅程”作为学习的线索,诱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在不知不觉中将难点突破。在对“左心室壁最厚,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

”的思考中,培养学生逐渐树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二)**血液成分变化1.回忆体内气体的交换:

假如你是肺吸收的氧气,你是如何到达身体的每个细胞的呢?

2.动画展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气体交换后颜色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血液和氧气结合,颜色变成鲜红;血液和氧气分离,颜色就变成暗红。前者称为动脉血,后者称为静脉血。

二者的区别是含氧的多少。教师出示盛放在培养皿中的新鲜血块,学生观察血块表面和底部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思考原因。3.

观察与思考。

观察教材血液循环示意图,对比血液流经肺循环和体循环后,思考并讨论:(1)分别有什么变化?

2)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

3)血液循环途径中,哪些管腔流动脉血,哪些管腔流静脉血?

4.根据讨论所得,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红(代表管腔内流动脉血)、蓝(代表管腔内流静脉血)两种颜色的笔绘出血液循环示意图,并注明血液成分的变化。5.

师生总结:组织细胞氧和养料二氧化碳等废物。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二氧化碳氧肺泡。

通过观察、思考、总结与分析,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血液通过循环流动为细胞运来所需的氧气和养料,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物质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这也正是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设计意图】此环节我利用了flash动画及新鲜的血块,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并通过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示意图、师生分析总结血液循环。

第3页。学习必备欢迎**。

途径中物质的变化,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意义的理解。环节四寓教于乐,巩固认知。经典游戏:循环列车。

游戏规则:1.以列为单位,每个同学只能代表体循环或肺循环的一个站点。

2.随意指定某同学循环或肺循环的一个站点,按顺序报出站名,如果有障碍,请下一位同学快速接上,比比看,看那列同学火车开得稳?开得快?

一轮以后,可以增加难度,报出站名后说出血液的成分。【设计意图】这样的游戏,能够面向全体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学生非常感兴趣,比起单纯地背诵记忆,效果要好得多。环节五知识迁移,深化提高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

老师扁桃体发炎进行了手部静脉注射,药物是沿着怎样的途径到达病灶发挥作用的呢?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最早描述出药物的旅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既考查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让课堂首尾呼应,有始有终。教有所思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性学习是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我在的教学中,力求将新的理念渗透进每一节生物课堂,使每节课设计都能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提出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一、创设情境,融入生活元素。《物质运输的途径》中单“物质”就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题,并与后面所讲的血液循环的途径相统一,我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打点滴”场景,让学生思考药物如何从手上的静脉运输到病灶,从而非常自然地进入课题。

所以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感悟,即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潜力的情感,调动学生**知识的心理需求。

二、总体把握,探寻循环规律不是把两条途径单独处理,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抓住共同的规律,宏观上着眼。二、组织**,培养合作精神。在这节课中,我给每位学生一张**活动报告单,先通过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有差异,因此建议他们结组讨论,取长补短,避免知识信息的孤立。

通过小组内合作**,绘出循环的路线,每小组必须推出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进行评比,作为小组成绩,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三、多样呈现,加深知识理解。由于这节课难度较大,加上直观教具较少,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概括、绘图、游戏等活动,以多种形式,使知识呈现,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形成技能。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要尽量简洁、精炼、准确、生动,环节设计要灵活,让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等。

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而又富有。

第4页。

七年级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 单项选择题。1 医院临床上在输血时,通常在送血瓶中加少量的草酸钾或柠檬酸纳,其目的是 a.加以稀释b.防止血液凝固。c 保持输入血液的温度d.加速血液细胞运动。2 在新鲜的血液中加入柠檬酸纳,血液分为三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上层为血清 b 上层为血浆 c 下层为红细...

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节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设计冀教版

2019 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节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设计冀。教版。一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血液循环 2.淋巴循环。两者都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开始进行本课之前,首先让学生阅读 开眼界 的内容进行引入。对血液循环的教学,可首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竟1 和 竟2 然后...

七年级生物质量

2015 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科质量检测总结。一 生物 七年级 成绩统计。1.成绩统计表 保留一位小数 2.分数段统计表 单位 人 二 检测成绩分析。本次检测七年级共有795名同学参加考试。其中,及格人数422人,占总人数的53.1 满分0人,45分至50分共有19人,40分至44分7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