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六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发布 2023-02-12 07:26:28 阅读 5393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彩,寓言更是这样。古人创造出的寓言故事,内容虽然浅显,但其中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

本课引导学生溯本求源,解读寓言故事的出处,力图帮助他们较为深刻的理解寓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表演、想象、练笔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鹬蚌相争》是北京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六册26课《寓言二则》中的其中一则寓言,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因为完成本则寓言教学任务只用一课时,所以,指导书写难字鹬,理解重点词语互不相让,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要融入其中。

学生情况: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 溯本求源,在创设情境中理解寓意。

以历史故事导入,抓住问题的生成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引导学生融入历史故事当中,通过体会历史人物思想,理解寓意。

2)抓住重点词语,帮助理解寓意。

抓住重点词语互不相让,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词语内涵,帮助学生理解鹬蚌相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真正原因,从而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想象,体验情感。

3)片段练笔,落实情感目标。

通过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通过叙说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寓意。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情感目标的渗透不落痕迹。

技术准备:由鹬、蚌**各一张和战国七雄分布图制作成的演示文稿。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师环节学生。

故事导入。自读课文。

激发兴趣。熟读概括。

了解内容。初读指导。

合作表演。指导朗读。

体会角色。回归历史。

角色换位。理解寓意。

想象交流。创编故事。

拓展延伸。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

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

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

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教学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

小学生爱听故事,开课伊始,教师用故事导入,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紧接着提出问题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将故事与文本很自然地结合起来,为下面学生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

出示鹬**)认识鹬。

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完成板书: 鹬蚌。

相争。渔夫。

教学意图:深刻理解的前提首先是要读懂。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指导融入其中: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识记生字,把识字方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通过**认识并了解鹬和蚌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由复述到概括等方式使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就像及时雨一样点点入地,润物细无声。)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生1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生气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呀?

生:那鹬啄住我的肉,居然还威胁我,我才不怕它呢!

师:你从哪儿看出蚌不怕鹬?

生:从毫不示弱这个词知道的。

师:谁跟她读得不一样?

生2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慢条斯理,但很坚定)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我觉得河蚌还会想:你不是要把我干死吗?我就不放开你,看你能怎么样?气死你!

学生们都笑起来。)

师:哦,看来河蚌不光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还很会气人呢!那鹬岂不是更生气了!我们再一起读读鹬和蚌的对话,感受它们各自的心理。

教学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学生对阅读内容必然有个性化的反应,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联系生活阅读体验,使自己学得更自由,读得更精彩。

)2.表演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

学生们两个人一组,合作表演鹬蚌互不相让的争斗过程。

看完几组同学的表演后,同学们纷纷提出意见:

生1:它们不能说完话就放开,应该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

生2:那个鹬的嘴用力往外拔是不对的,因为说的是互不相让,就说明鹬并没有想撤退的意思。

生3、对,应该是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

板书:互不相让。

教学意图:因为本则寓言的主旨就在于双方的互不相让,因此,理解课文的重点就放在理解这个词上。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然后,利用表演的形式强化理解互不相让,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互不相让这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利用学生好说、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1:它们这样一直僵持下去的话,鹬会被活活饿死,蚌会被活活干死,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师:这就叫。

生:两败俱伤!

生2:如果有渔夫走过来的话,它们一个不能飞,一个跑不了,就会被渔夫一起抓走。

生3(抢着说):渔夫把它们抓走后,很可能会把鹬卖掉,把蚌用来煮汤喝。

生4:鹬也可能会被吃掉。

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欲望,而且,他们的想象超越了文本:首先,打破了课文中原有的结果渔夫得利,想到即使渔夫不来,鹬和蚌也会两败俱伤;其次,延伸了课文中的句号,想象出鹬和蚌被渔夫捉走后的悲惨遭遇。同时,学生在想象过程中,也经历着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情感体验:

惋惜、痛恨、替它们感到后悔等)

4.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1:我会想:如果我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

生2: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国,而且我们还应该和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教学意图:这种角色体验,使学生很自然的穿越时空,走出文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必再挖空心思的去总结寓意,也不必再去寻找现实中的实例上纲上线。

从赵王们的反思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鹬蚌相争》的道理,孩子们懂了!)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 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教学意图:此前,学生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而且也模模糊糊的感觉到了它所蕴含的道理,但是,让他们说出这个道理,仍然有难度。所以,此时,再把故事和寓言背景结合起来,与文本对话,既帮助学生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避免了空讲大道理的弊病。

使教学文中有道,道中有文,文道统一,水**融。)

四)创编故事,发散思维。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教学意图:想象力是一种认识能力,是构成学生智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设计了这一读写结合的训练。

这一训练,不仅是对寓言的一个深化,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且通过学生续编故事,达到让学生自己明白:在生活中要理智,懂得互相谦让的目的。这比通过教师之口说出来效果要好得多!

)五)作业超市。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教学意图:这些作业的布置包括训练学生说、写、搜集课外资料三方面的能力,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自主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做。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达到兴趣作业的目的。)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鹬蚌相争 教案。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 秦 楚 韩 魏 赵 燕 齐。出示战国七雄图 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 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鹬蚌相争》教案

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寓言二则 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冲突 的第一篇课文,课文包含两则语言 鹬蚌相争 和 矛与盾 鹬蚌相争 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鹬蚌相争学习单

鲁人执竿。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着拿竹竿,不能进入城门 又横着拿竹竿,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不一会儿,有个老人走过来说 我不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