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教材解读

发布 2023-01-23 22:46:28 阅读 7504

本册主要内容包括“画图”的第三阶段教学;word的第一阶段教学;其它部分包括计算机存储器和windows文件操作。

第一课计算机的存储器。

目的意义概述:

本节是与硬件相关的常识类课程。本节前,已经学习过信息(作品)的保存,对磁盘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是缺乏较系统的学习。本教材对存储器介绍与常规教材相比,有比较大的改革,体现在这样两点:

1、 直接用实物(或**)介绍各种存储器。重点放在学生接触机会更多的外部存储器的认识上(小学阶段不涉及ram和rom概念)

2、 让“我的电脑”中的对象直接与外部存储器挂钩,使“虚”“实”紧密结合。打破了传统教材那种“知识与操作脱钩”、“实与虚分离”的方法,以便尽快将两者结合起来,尽快接近应用(例如,学生几很少有机会看到真正的硬盘,但是却经常在“我的电脑”中看到“虚”的硬盘。真实硬盘外形可以千变万化,“虚”的形式却很稳定)。

各小节的说明:

一、 认识存储器。

以实物、**等方式介绍各种存储器的外形。初步给学生渗透:存储器是存储信息的地方(仓库);分外部和内部;二者存取速度相对的快和慢。

图1-2将重点转移到外部存储器上。

二、 在“我的电脑”中看存储器。

初步了解存储器后,马上转移到“我的电脑”中来看各种外部存储器的表达形式。

图1-3以**方式,介绍各种磁盘的图标表达形式和怎样用字母方式描述它们。紧接着,结合p3的“做一做”,结合自己的计算机,进行实地观察和填表。这里应该让学生知道,不是所有计算机的外部存储器都是图1-3那样的。

三、 存储器的容量。

本节只是初步渗透存储器的容量方面的知识,到后期,还会巩固、加深这方面的知识。为了使刚学的知识在自己机器上得到实践,在p3——p4用“试一试”方式,介绍了怎样认识自己机器存储器的容量。这里的操作只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存储器容量的实践机会,不是要掌握这里的方法。

四、 常用外存储器使用常识。

学生能够接触往往是软盘和u盘,甚至只接触u盘了。所以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教学重点。

第二课给文件安个家。

目的意义概述:

本教材三年级下册10课曾经在“画笔”的“另存为”对话框中进行过简单的文件操作(在指定磁盘上建立新文件夹后再保存画图作品)。上节开始接触“我的电脑”,不过只认识了磁盘(外存)。本节正式在“我的电脑”中进行磁盘操作。

主要包括:

1、认识“我的电脑”界面。

2、初步认识磁盘、文件、文件夹的关系。

3、建立自己的文件夹。

各小节说明和建议:

一、 在“我的电脑”中看文件和文件的“家”

1、图2-1中以类比的方式介绍了磁盘、文件夹、文件的关系。磁盘对应成文件柜。强调:

文件夹和文件都放在文件柜内;文件夹内不仅可以放文件,还可以放文件夹。这里暂时不要涉及“根目录”概念。

2、介绍双击进入某个磁盘的操作,认识这个磁盘中的文件夹和文件(即根下的文件)。即相当于图2-2

3、在教师指导下,进行p8-p9的操作和填空练习。请注意下面问题:

1) 练习的环境可以由教师选择,当然,题目可能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2) 本节只介绍了怎样打开磁盘,不直接介绍打开文件夹的方法,所有3题“再打开一个文件夹”的操作应该又学生自己根据经验进行拓展。

3) 这套小练习中,强调观察操作过程中“地址栏”信息的变化,请必要忽略,这是在为今后正式讲解“路径”作准备。

二、 给文件安个“家”

过去在“另存为”对话框中曾经学习过建立新文件夹,这里正式在“我的电脑”中建立文件夹。

由于操作原因,新建文件夹时,名称很容易固定为“新文件夹”,所有这里介绍了用快捷菜单进入文件夹更名方式。这是从实际出发安排的。

第三课研究“画图”中“颜料盒”及工具的使用法。

目的意义和建议概述:

本节把背景色与几种几何画图工具结合起来研究。要探索非默认背景颜色的情况下的一些特殊效果。其中主要包括左右键绘图颜色效果;矩形和椭圆的3种样式;附带介绍了多边形工具。

要把本节的重点放在“研究”上。让学生认识“画图”中,颜色设置对绘图更深层次的影响。本课所涉及的作品即使没有学习本节内容也是能够完成的,这是电脑作品制作的多渠道特征。

为了强化本节内容的认识,在作品制作时,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分析,驱使它们主动使用今天的方法去完成。

本着“研究”的目的,教师应该很好地发挥教材中设计的几个操作、观察实验,并总结观察结果,填写p15的**,并组织讨论和交流,学习发现和归纳软件规律发良好习惯。

各小节的说明:

一、 前景色、背景色的设置。

先以前导方式介绍“颜料盒”中上、下层色块概念和选择方法,然后进行p13的实验观察。从而归纳出p13图3-2中的文字框法则。

二、 画长方形、圆的多种形式。

1、改变线粗细。

就本节来说,改变线粗细的目的是为加粗长方形、圆的边界,从而观察到“矩形”和“椭圆”的几种模式。

2、有趣的对比实验。

图3-4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发现“矩形”和“椭圆”的几种模式间的关系,以及左右键的不同,对边界和内部颜色的作用。一般我们建议,主要还是观察左键效果。

右键只是一种拓展,避免形成“右键不能画图”的错误看法。

三、用多边形工具画图。

所有多边形都可以用直线工具画出,为什么还要引入多边形工具呢?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多边形工具的好处。特别是“点击法”对封闭图形的作用(最后以点双击,自动封闭)

第四课奇妙的取色工具和彩色橡皮擦。

目的意义和建议概述:

本节是基于上节背景色技术基础上,把“橡皮擦”变成“改色”工具,再结合“取色”工具,实现对“未知”色的处理。目的在于渗透**修改技术。

由于本节课中内容是学习一种修改**的方法,而不是创造**,我们不可能故意先画出错误的作品,再来修改。因此,无论教学例子,还是练习内容,都需要“半成品”作品支撑(即那些有问题的作品),教材中的“问题”作品只是一个例子,具体使用的“问题”作品需要教师自己设计。

各小节的说明:

一、取色工具的使用。

教材构造了图4-2那样一个“问题”作品,引入取色的需要,从而介绍取色工具和使用方法。之所以要用“取色”工具,就是因为颜料盒中找不到这种颜色,所以,在设计这种“问题”作品时,要尽量体现这一特点。

二、彩色橡皮擦的使用。

这一小节中,被修改的作品不一定叫做问题作品,而是原始作品,希望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图4-3就是一个原始作品。该例中“树叶”是用喷枪制作的,而不是刷子画的。

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用填充方式很难实现改色,这样可以突出彩色橡皮擦的必要性。

彩色橡皮擦”不是一个独立工具,就是过去的橡皮擦,经过另社背景色后,改用右键操作而得到的。关键在两点:其。

一、明确背景色和前景色分别代表什么(新色还是旧色);其。

二、右键操作。第一点是容易搞反的。

练习处理意见:

本节练习也需要原始作品(和问题作品)支持。p21的2题最好给学生提供****,这样识别和操作容易些。

第五课截取屏幕上的画面。

目的意义概述:

本节与第六节是一个整体。本节介绍怎样截取图块,保存图块,后面介绍如何导入图块,两节内容结合起来才有实际意义。在过去教材中一般不涉及这方面的技巧,但是,这是处理加工图像信息的重要技术,是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学习载体,所以应该予以重视。

本课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用抓取整个屏幕。第二阶段,从整屏**中截取图块。

这里又涉及到两种情况:其一是直接把图块复制——粘贴到另外一个图中(这里涉及到打开一个新的“画图”窗口的操作);其二是通过“复制到……”把图块保存在磁盘中(这里涉及到文件路径的选择)。为了通过通用性,本节都以操作系统提供的软件为例子介绍操作技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环境,选择其它界面进行教学,但基本意义和涉及的操作必须与教材一致。

各小节说明和建议。

一、截取屏幕画面。

通过图5-1和5-2介绍了截取整屏画面的基本过程,只是没有交代具体保存文件的位置。这里涉及三个问题。

1、找到“屏幕拷贝”键盘。

2、是打开“画图”,在画图中进行粘贴(可问学生:为什么这里只有“粘贴”没有“复制”操作)

3、要取消虚线框后,粘贴才有效。

二、从整屏上截取部分画面。

一般说,整屏**用处不大,往往只需要局部图块,所以本小节内容更重要。这里涉及到两种方式。

1、把图块引导到另外一个画图画面中。

图5-3示意了把“扫雷”图块复制到新打开的画图中。实际涉及下面两大步:

第一步:截取-复制操作:打开“扫雷”--整屏复制到一个画图中-->在这个画图中截取图块,并作“复制”操作。

第二步,粘贴-保存操作:再次打开画图-->在新画图中进行“粘贴”操作-->保存(这种情况使用也不多)

第二步也可以用可以提问方式,改成另一种方式:

问:能不能把这个图块直接粘贴到一个已经保存的**中呢?那么这样,第二个“画图”中,应该打开一个旧**,在旧**上进行粘贴。这样可以避免在空白**上进行无意义的粘贴。

这里要注意:

画图”的“新建”与word的不同,如果要进行两个画图的双窗口操作,必须再次执行“画图”程序,不能在一个“画图”中,用“新建”或“打开”的方法来实现。

2、通过“另存为……”把图块保存起来。

应该把这个内容作为今天的重要内容,这是采集**素材的重要手段,也与下节课内容衔接。建议可以先介绍这种方法,再根据情况介绍上一种方法。

复制到……”操作应该有明确的磁盘和文件夹保存图块,不要盲目的把文件保存到一个随意的位置上,这是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

第六课组合图形的新画法。

目的意义概述:

本节的“组合图形”是指把素材库中的图块组合在当前画面中,形成作品,是与上节的“复制到…”内容紧密结合的。为了作品需要,本节首先介绍“画纸”大小的设置。为了使组合图有意义,我们选择了“讲故事”这个主题进行内容定向;为了具有一定选择余地的素材库,教师可以给学生预备一定的素材放在约定的文件夹中。

各小节说明和建议。

一、改变“画纸”大小。

要把别的图块组合到打开的画纸上,一般说,图块应该比画纸小。为了适应学生的情况,本小节先介绍鼠标直接调整画纸大小的方法。但是必须注意:

当画纸处于满屏时,控制点不容易找准,而且这是缩小操作容易,放大操作麻烦一些。

四年级教材解读

北师版语文四年级第八册教材解读。一 简析本册教材在整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册教材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主题或情境,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安排了12个主题单元,其中第7单元为开放单元。每个主体单元大致有2至3篇主体课文,共计28篇,语文天地中有近20篇的拓展课文,为学生...

四年级教材解读

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册教材依次安排了自然奇观 观察与发现 中外童话 作家笔下的动物 我国的世界遗产 人间真情 成长的故事 科技成就八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

四年级教材解读

字母表示数 教案设计。教学内容 教材85 87页 字母表示数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设计了多个情境,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第一个情境是青蛙儿歌,通过学生熟悉的儿歌,引出用字母表示数,即n只青蛙n张嘴。第二个是妈妈和淘气年龄关系的情境,如果淘气年龄用a表示,那么妈妈的年龄可以用a 26表示。第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