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下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解读的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人教版教材。在切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是82页《长城》这一课第一句话的课堂实录。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生:(读)“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盘旋。”
师:(课件出示长城图像)书上说长城像长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长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巨龙它很长,长城它也非常的长。
师:你从长度方面找到了长城跟巨龙一样的地方。
生:巨龙很大,很高。从它的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可以体会出长城像巨龙一样高,一样蜿蜒曲折。
师:你从姿势方面找到了长城跟巨龙一样的地方。它们都是高高低低,蜿蜒曲折。
生:长城和巨龙的特点都是:气魄很雄伟。
师:你从气魄方面找到一样的。真好!这个一般的人是找不到的。
生:我觉得巨龙就像中国一样,它跟长城一样,都是坚强、刚毅、庄重的。
师:哎!体会得真好,你从长城的象征意义上找到一样的地方。真会读书!
老师们,“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一句非常平实的比喻句,在王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对这句话三个层面的解读依次浮出水面:1、长度2、姿态3、气魄。
学生对比喻句的认识,也随着对“长城和龙”在这三方面的比较而更加深入:比喻句中,两种可以类比的事物,不仅外在的特征要求相似,其内在的特征,也要求相仿。比如:
长城和龙,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文化符号上,也是可以同等的,所以把长城比作龙,是非常合适的。
由这个案例,我想起有一次我批改作文,改到这么一句话,学生写的运动会上同学参加100米跑步比赛,不怕大家笑话,我把它放在大屏幕上,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看到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像狗一样快速地奔向终点,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们全班都为他欢呼起来。当时,我是坐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把学生叫上来,问他:
你把他比作狗,你到底是夸他还是贬他?学生很又理由:老师,我觉得他跑得那么快,确实很像我家那条狗啊。
一句话,就把我堵住了。后来,我仔细反思,毛病出在**?比喻句教学的不扎实,不深入。
在比喻句中,一般来说“两种可以类比的事物,不仅外在的特征要求相似,其内在的特征,也要求相仿。”这一点,没有足够的渗透,导致学生片面理解,比喻嘛,只要有相似的地方就可以了,结果闹出这样的笑话。
其实,不光是比喻句的教学,所有的语文教学都一样,我们老师读教材的时候,关注的视角不同,教学设计就会不同,教学设计不同,教学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所以说,决定教学效果的最源头,我觉得在于老师对教材的关注角度。
回到刚才《长城》这句话的教学案例,很明显,这个教学片段的设计,来自于老师对《长城》这篇文章的关注角度和别人有所不同。这个片段,是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实录,在解读《长城》这个文本的时候,他提出了很多值得关注的视角,比如:结构、章法、语言、基调、句式等等,其中,他提到了“图腾”这一视角。
图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符号。《长城》,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在这个单元,被放在第一篇课文的位置,它是有深意的。长城和龙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一种文化图腾。
正是从这个关注的视角出发,老师才会设计这样的问题:书上说长城像长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长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问这个问题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长、雄伟,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是让学生感受到长城和龙在文化符号上的相似。
我们来看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巨龙就像中国一样,它跟长城一样,都是坚强、刚毅、庄重的。这样的理解告诉我们,王老师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已经成功地渗透了一点,那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
“比喻句,两种可以类比的事物,不仅外在的特征要求相似,其内在的特征,也要求相仿”这一点。这样的比喻句的教学,才是真正到位的。
所以说,切入教材的角度不同,最终会导致教学效果的截然不同,那么,中段的语文,我们最应该关注的角度是什么呢?概括起来一句话:“中段语文,必须抓实段的教学”。
为什么中段要特别强调抓实落实段的教学呢?我们先纵向来看一下小学语文各阶段的教学侧重点:一二年级:
落实字词教学。字词的理解、积累和实践。从表达层面来看,就是一二年级结束,要学会把积累的一个一个的词汇连起来,变成一句或几句通顺的话。
重点研究的,是词和词之间的联结。三四年级:落实段落教学。
段落的理解、积累和实践。从表达层面来看,就是三四年级结束,要学会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一段通顺的话。重点研究的,是句子和句子怎么组合在一起更符合逻辑。
五六年级:落实篇章教学。篇章的理解、积累和实践。
从表达层面来看,就是五六年级结束,要学会谋篇布局,写文从字顺的整篇的文章。重点研究的,是段和段之间的联结。三个学段,每一个学段抓实抓透它的侧重点,最后合起来,学生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在字词句段篇等各方面,才能完全地一一过关。
说得直白一点,他的作文,才能写得文从字顺。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往往中段的“段”的教学,最容易被忽略。这几年我教的都是六年级毕业班。最怕考的一种题型,就是综合改错题。
因为这道题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要求是很高的。一段话,七八处错误,有的学生只能改出一两处,而且把不该改的地方改得面目全非,该改的,一点都没改出来。有一道综合改错题,我印象很深刻:
黄小芳真爱劳动。在学校里,她总是代头把教师的走廊、窗户打扫地干干净净。星期天,村委会组织值树活动,她又挖坑又挑水,干的可带劲拉!
在家里,他常常帮妈妈洗菜洗碗。她自己的袜子、手帕。从不要别人洗。
有一天放学回家路上,她拾到一只手表,还给了失主,大家都夸耀他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这段话,很多学生其它错误都能改,但是有一句很明显不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句子,学生改不出来。有不少的学生缺少一种意识,那就是“写一段话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表达”。
一段话,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表达,是段落教学最基本的一个目标,是学生学完中段这些教材以后,最起码应该达到的保底的目标。但是,从六年级学生的种种现状反思,我们段落教学最基本的保底目标,是没有落实到位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呢?我们来看课程标准,中段的阅读课程目标,没有很明显地“段”的教学方面的表述,看教材,更没有体现出来。以前的老教材,对这方面的训练,是很到位的,很多单元的编排,都是专门按段的结构来的,总分,总分总,分总,每一种结构的段落,每一种写法的段落,都体现得很清楚。
但是新教材呢,是按照主题来进行编写的。它的段落教学的点,散落在各个单元中,需要我们老师自己去提炼出来。更糟糕的是我们的教参,我把中段三年级到四年级的教参都翻了一下,从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建议,所有的编写,体现段落的整体教学的内容,很少。
教参上列举的很多教学片段,都是围绕重点词句的理解来展开的,要么就是围绕整篇文章的写法来展开的。比如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参,我专门翻了一下,发现只有19课《赵州桥》的教学目标中提到了一点: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其实,在中段,不止是这一课要实现这一目标,是经常经常要在阅读教学,甚至习作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的。但是现在,对于段的教学的落实,我们面临的现状是“三无”:课标无具体表述,教参无具体提示,教材无系统编排。
这三无,直接导致我们中段的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关注:篇章的整体感知、段落中散落的重点词句;忽略:
“段”的整体感知、具体的写法的感知。习作教学:关注:
谋篇布局、句子是否有文采,即用词。忽略: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具体的写法上的指导。
所以,在来讲之前,金老师特别强调了要把下面这段话带到:中段的教学,必须抓住段这个重心,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掌握段的阅读方法,领会段的表达方法,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研究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比如并列、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等。当然,这些专用名词,是不用教给学生知道的,但是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逐步理解。
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学会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将一段话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老师们,这里的落实段的教学,并不等同于简单地抓住重点段,挑几个重点词、几句重点句来解读。它的关键和核心在于,要让学生通过这么多文章的重点段落的学习,了解一段话或几段话中,句和句之间的联系,并且落实到学生的表达中。
所以接下来,具体到本册教材,关于重点句的教学,我就不提了,我们专门从段落教学这个角度,来解读一下四年级上册的这本教材。
还是举例来说明这一点:第一课《观潮》,第三第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我们看教参第五页上写的目标,一条一条读,关于段落教学的目标,好像只有第2条背诵的要求提到了一点,其它的都没提到。
所以说教参也很忽略段的教学。包括第七页教学案例,虽然上面标题写着“重点段的教学”,但其实整个教学的设计和流程,仔细看下来,更关注的是重点段中重点句的教学。当然,它前面也有对段的整体感知,第2个环节的第2小点,写着同桌或合作小组内交流,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这两个重点段,是从声音、形态两方面来写出潮来时壮观的景象的,但是,这种壮观的景象,是怎么写出来的?
按什么顺序把声音、形态两方面结合起来的?这个教学设计都没有体现出来。
如果我们关注这两段话的写作顺序,句子和句子之间是怎么连接的?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可以把一些表示顺序的词提炼出来:
午后一点左右。
过了一会儿。
再近些。越来越近。
很明显,这两段话,是按时间顺序从声音和形态两方面展开描写的,那么把表示顺序的词语取出来,放大给学生看,可以让学生填空,也可以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在熟读课文和落实重点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尽量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复述文章描写的情形。一方面,通过对这两段话这样的变式,让学生感受到这两段话中句与句是按什么顺序连接在一起的,另一方面,达到积累内化语言的目的,实现背诵的教学目标。如果我们中段的课堂,能经常这样关注到一段话的表达,那么,到高段,学生就不太至于出现一段话“前后矛盾,牛头不对马嘴,或者颠三倒四说来说去还说不清楚一个意思”这些问题。
再比如第三课《鸟的天堂》,倒数第三自然段,关于鸟的描写,这些句子,仔细去读,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
起初后来我们继续拍掌。
这些词语,提醒我们,文章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向读者展现了三幅画面,起初是寂静的,一声鸟鸣后,有鸟陆续飞出来,继续拍掌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边读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在脑海中提炼出这样三幅画面,那么不仅内容理解了,这一段的写作顺序,句和句之间的连结,也弄清楚了。这里还是一样,不管是采用让学生填空还是学生和老师之间采用相互对读的形式,方法可以很多种,目的有两个:
一、让学生理解这段话表达的顺序,理清这段话内容是怎么安排的,二、让学生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积累语言,充实自己的语言库。
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关注的都是一段话,如何有序地表达,那么是不是段的教学,只是关注句子的有序表达呢?不是的。我觉得,还可以从以下几个关注点,来组织段的教学:
哪些是读懂一段话的阅读方法呢?我们常常讲,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一篇文章如此,读一段话,也是一样的。所以第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动笔批注。
比如,有的段落,很明显是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到段落中画一画中心句,在寻找中心句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发现了这个中心句和别的具体展开的句子之间的联系。有的段落,很明显是几方面的并列关系,那么就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用小标题概括出这几方面的内容,写在相关的句子旁边。
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四年级下学期是中年级的第三个学期,承担着由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职责。本册教材,既要求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级的教学目标,又要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四年级上学期是很关键的一个学期。一 教材的基本结构。四上教材的基本结构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共设计...
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7 9单元教材解读。本学期,我尝试单元整合式教学,打破课文界限,整体设计教学策略,整体组织教学活动,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的拓展性阅读,让阅读真正实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单元整体预习要求 导学单 课前完成 要通读单元中的课文一至...
四年级教材解读
北师版语文四年级第八册教材解读。一 简析本册教材在整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册教材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主题或情境,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安排了12个主题单元,其中第7单元为开放单元。每个主体单元大致有2至3篇主体课文,共计28篇,语文天地中有近20篇的拓展课文,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