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人教版 第25课诗词曲五首测试题

发布 2023-01-05 02:31:28 阅读 4573

一、名句默写。

1到乡翻似烂柯人。

2.折戟沉沙铁未销。

3身世浮沉雨打萍。

4.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6高处不胜寒。

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名句是。

8.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

9.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

10.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1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深切地表达了对百姓之苦的理解和同情,对昏君的鞭笞和怨愤的句子是。

二、诗词鉴赏。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2.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答。13.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4.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答。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采桑子。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5.这首词从字数上看,属于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派。

16.“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答。17.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答案解析。

1.答案:1.怀旧空吟闻笛赋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山河破碎风飘絮。

4.月有阴晴圆缺 5.山河表里潼关路 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8.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一何”是“多么”的意思,联系具体诗句来看,第一个“一何”突出风的“盛”;第二个“一何”突出松枝的“劲”。

答案: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

13.【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本诗借松柏来表达情感,是一种象征的手法。结合松柏不畏严寒,高洁坚贞的本性和诗歌的题目回答第二问。

答案: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意近即可)

14.【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意境。所描写景物包含在诗句中,从“闲”“落”“静”“空”“春涧”等词思考本诗的意境。

答案: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15.答案:小令婉约。

16.【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好梦频惊”的原因可以根据下阙描绘的景象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

17.【解析】此题考查对情感的把握能力。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时光只解催人老”“长恨离亭”等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情感。

答案(示例):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苦思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 配乐范读 打拍朗诵 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 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古诗四步教学法 知诗 诵诗 析诗 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 想意境 悟情感 品特色,最终背诵。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复习

作品文学常识作者情感名句积累名句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诗豪 既表现了作者自己被贬遭弃的心酸悲愤之情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典故。心酸悲愤之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比喻手法 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页。内容预览 25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 诗词曲五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教案第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