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 频数与频率教案

发布 2023-01-04 11:44:28 阅读 5306

频数与频率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常常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收集与处理数据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

频数与频率》分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以及中位数、众数等,对本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为下节课学习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做准备。

2、教学内容和选择。

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选取上,体现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确定了“你最喜欢的歌手”,《醉翁亭记》中也而两字出现的频率”,“你最想去的河南景点”,让学生体会到频数与频率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目标。

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会选择合适的方式表示数据,能读懂统计图。

2.过程方法:经历数据收集、整理、表示、分析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和表示的重要性,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运用频数与频率以及相应的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处理,作出合理判断和**。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索、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在素材呈现上,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前后知识的联系,如以**、条形统计图、折线图等多种方式呈现,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的识别能力。

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的活动。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做一做、议一议。

中,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决策能力,体会样本估计整体的思想。三、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猜我的年龄的活动,旨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指出频数与频率,自然引入课题,接着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最想知道什么,从而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

2、研究问题:

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虽然是本课的重点,但不要求死记硬背,只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其意义,学习重点应在于利用它们更好地整理和表示数据,从而解决问题。因教材所给素材大家最喜欢的足球明星,学生对此比较陌生,难以激起学习的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调查你最喜欢的歌手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率,我采用了电子工作表记录统计的功能,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根据调查记录的结果,你能很快说出同学们最喜欢的歌手吗?这种数据表示方法好不好?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同学们最喜欢的歌手是谁?喜欢每一位歌手的人数是多少?他们与总人数的比值是多少?

”,引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让学生自学课本,明确概念。

这样一个过程的完成,由杂乱的数据记录到有条理的运用**或统计图,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经历了数据的整理,统计结果的判断,发展了数学能力,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

点。针对统计结果,还可渗透德育知识,介绍周杰伦的成功经历,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流行歌曲和歌手。紧接着,根据学生期中测试的成绩制定了一个统计表,让学生补全**,进一步巩固频数、频率的概念,体会频率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数学频数与频率

频数与频率。第二课时 湖北省丹江口市丹赵路中学设计 王世涛。教学内容。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2 会进行统计活动,并计算频率。2 过程与方法。1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实例中抽象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2 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理解整理数据的方法及必要性。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八年级数学频数与频率单元测试

第4章频数与频率达标检测题。一 填空 3 10 30 1 某班有48名同学,在一次英语单词竞赛进行统计时,成绩在81 90这一分数段的人数所占的频率是0.25,那么成绩在这个分数段的人数有12人。2 已知在一个样本中,50个数据分别落在5个组内,第。一 二 三 四 五组数据的个数分别为 则第四组的频...

3 1频数和频率 2 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下

课题。频数与频率 2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 理解频率的概念。2 理解样本容量 频数 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算频率。3 了解频数 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4 通过收集 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理问题 决策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重点 教学的重点是频率的概念。难点 例2第 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