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发布 2023-01-02 01:58:28 阅读 6652

【设计说明】

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是关于民风民俗的。本文在选材、描写方面,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各有侧重,这样,不仅有条不紊,而且相互之间形成补充之势,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可以对云南歌会、云南风俗有一个“立体”的表现。学习本课,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选材和描写上的各有侧重的写作构思。

当然,学语文,最要紧的是落实到语言上,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积累语言,不断提升自身语言修养。所以,教学中,语言赏析、语言品味活动应该成为主体,这就要指导学生专注文本,在文本中去发现,去筛选,去品读,去领悟,而不是丢开文本,作无聊的东拉西扯或者肤浅言论的重复。

教学过程环节设计,要注意自然、得体。在学生预习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导入后,直奔三种歌会形式的品读。在品读中又紧扣文本,重在从文本中发现、筛选信息,这就为整课学习奠定了基调,并突出目标。

学生活动由易到难的安排,体现循序渐进规律。品读第一种歌会形式,用课文关键语句填表,这相对比较容易;接下来品读第二种歌会形式,学生活动较有提升,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概括、重组信息的问题,但同学们也能依据要求、依据项目完成;品读第三种歌会形式,难度继续加大,不给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前两种歌会形式品读方式,自己去发现项目、自己去根据确立的项目筛选、重组信息。但是有了前面的铺垫,同学们也能有所创见和发挥。

第五个环节,活动量虽然不大,但非常重要。一是对语言品味的进一步回归,暗示学生,欣赏文章,总是要“魂附文本之体”,下咬文嚼字的功夫。二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写云南的歌会,灌注全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三是体会和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精致,看似平淡的一笔,却在不经意间,统摄了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四是打破教学往往从开篇切入文本的模式,让学生能感受教师的创意。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几种主要形式,感受云南人民喜爱民歌的民风民俗。

2、体会文章在选材上点面结合、各有侧重的特点。

3、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理解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3、根据需要筛选和概括信息。

教学条件】课文录音投影仪 ppt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主要是疏通字词,粗知内容)。

2、品读课文自然段,学习作者对“对歌”这种形式的描写。

教学流程:环节一:导入。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据说,解放前的傈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解决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就是现在,有许多青年男女,通过对歌,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

设问:那么对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作为一个民俗研究者的沈从文老先生又如何用语言文字来活灵活现的描绘呢?(引入下一环节)

环节二:品读课文自然段:

抽生读自然段。(师)这是写云南歌会中的“对调子”(对歌),作者说是“生面别开”。那么,请细品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对歌”的“对”,进而体现“生面别开”的?

筛选信息(可以直接在文章中勾画批注),填写下表:(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角度。具体内容。

对歌的地点。

对歌的内容。

对歌的形式。

对歌的性质。

对歌的结果。

对歌的人。同学们交流后明确:

角度。具体内容。

对歌的地点。

山野密林中。

对歌的内容。

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

对歌的形式。

互不见面;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或提问题,待答解;或互嘲互赞);随口而出。

对歌的性质。

机智才能的比赛。

对歌的结果。

分输赢。不是高手不敢轻易搭腔。

对歌的人。自豪、轻松、快乐。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容貌、衣着、打秋千。

设问1:第3自然段写云南年轻女子的勤劳、普通而美丽的服饰、爱好体育锻炼,这些内容与对歌无关,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师生讨论后明确:

说明当地人人会唱歌,普通劳动人民也多才多艺;突出云南年轻女子的美丽、健康、聪明、干练,生活情趣丰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表达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云南独特的民风民俗。

设问2: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这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生交流后明确:

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真实细致,如在目前。以工笔描绘为主,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第二段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侧重写虚,文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描写“山路漫歌”“山寨传歌”部分,感受云南民俗之美。

2、统整全文,品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深情以及构思行文的巧妙。

教学流程:环节三:品读课文第4自然段。

学生细读第4自然段,看写了哪些景物?记叙了什么事?

先找出来,再用“描写了的 (景物)”的句式概括出来,一个景物一句话。用“记叙了什么人做什么事)”表述。(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交流后明确:

1、描写了沿着山路的树林、竹林。

2、描写了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3、描写了土坎边上粉蓝色的报春花。

4、描写了碧蓝的天空。

5、描写了轻和的微风。

6、描写了呼朋引侣的各种山鸟。

7、描写了花茸茸、矗起头顶花冠、瞪着油亮亮眼睛、扑着翅膀掠地飞去的戴胜鸟。

8、描写了钻天坠地的云雀。

记叙了赶马女孩在山路上唱悦耳动听的山歌。

设问:景物描写多于山歌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

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突出自然之趣。用美的环境映衬美的人物和美的歌,表现山歌的自然淳朴的特色。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小结:根据本部分所写内容特点,用第一种歌会的概括形式(生面别开的对歌)概括:

纯朴自然的漫歌 (可以有多种概括,老师应对学生比较好的概括予以肯定。)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漫歌、放歌、哼歌、听歌等的不同)

环节四:品读课文第5自然段:

看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知道这是写得又一种歌会形式——“金满斗会”。再看最后一句,“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原来像这样,像哪样?

**本段录音,学生听读本段,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一盛会的?——快速圈、点、勾、画,提炼相关信息。(模仿前两种方式)(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相互补充),逐步完善:

歌会地方——村子住处院子两楼和长长屋廊下(村寨)

参加人数——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人物身份——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阉鸡匠、赶马女孩、农民、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

唱歌内容——《十二月花》、本地好听曲子。

唱歌声音——舒卷张弛不定,龙吟凤哕。

歌会时间——一连三天才散场。

歌会功能——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还是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传歌)

典型代表——一个七十多岁的吹鼓手。

将这种歌会形式概括为:热闹壮观的传歌(可以有多种概括,老师应对学生比较好的概括予以肯定。)

环节五: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结束。

设问: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云南的歌会?

讨论后明确: —赞美、歌颂。

这种感情在文章第1自然段就表现了出来,读读看,哪些字词是关键?

先自己诵读,揣摩。然后明确“本”、“早”、“更加”三词需重读。

在教师范读和学生齐读中体味“本”、“早”、“更加”表达的情感。

结束语:作者构思巧妙,用一句话统领后边对三个歌会形式的叙描,表现云南人美、歌美、民俗美,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大家可以借鉴这种写法。

可以布置一个写作练习:课外调查家乡的民俗(如信仰、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写一篇介绍家乡民风民俗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山野生面别开的对歌人物美。

山路淳朴自然的漫歌环境美。

村寨热闹壮观的传歌风俗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2 朗读 揣摩 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3 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教学重点。1 在朗读 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2 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

八年级语文教案《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云南的歌会 教学设计教案。8 云南的歌会。教学板块之一 发现 意思 导入。所谓歌会就是聚在一起唱歌。本文写了谁在唱歌呢?他们都在哪些地方唱歌呢?人也唱鸟也唱,真是自然的大合唱 山野山路山寨,怎一个山字了得。同学们,你觉得作者所写的这些有意思吗?那我们不妨再来静静地默读这篇文章,从细节...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 云南的歌会 教案设计。八年级语文 云南的歌会 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及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6课 云南的歌会 1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篇篇文章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因此,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注意运用多 为学生设计一些体验性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