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理想社会的实质。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写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当然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就是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传奇色彩。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注意断句与感情。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四、结合注释阅读,自己独立翻译课文,可以同时质疑。
五、交流翻译情况,进行互相评价。六、综合体会。把握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条件不同和结果不变。出自本文的成语。
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世外桃源: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也指空想的不存在的世界。
七、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
了怎样的景象?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用原文回答。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八、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九、巩固与创新性应用。复述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用下列词语造句:无人问津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十、作业。总结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背诵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听读,想象画面。思考: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师生共同学习体味桃花源“美丽、快乐、奇异”的特点。
桃源之“美丽”。
指名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请选择一个景点描绘出在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参考:桃花源土地平坦如砥,名花香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齐,土地肥沃,美丽的池塘中鱼儿恣意畅游,桑林竹树之间鸟儿尽情欢唱。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之间鸡犬相闻。
男男**往来耕作,乐其业。老老小小无忧无虑,安其居。环境优美富饶,宁静祥和。
教师小结:在大家的描绘中,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静谧祥和。桃源之“快乐”。
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
的“快乐”?他们分别因什么而快乐?
老人和孩子。老人衣食无忧,颐养天年。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学生小结:桃花源的快乐在于这里民风淳朴,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桃源之“奇异”。
引导:美丽而神秘的桃源在何处呢?
评说:学生进行自由发言,教师可作适当启发。①“景”奇,桃林美景奇、桃源内环境奇。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教师小结: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三、深层研讨。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等人寻找桃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
在的。隐含了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么看?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自由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境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作者的这一理想是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无法实现。四、巩固与创新性应用。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五、作业。
研究性作业:查找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及其诗文,分析陶渊明的特点,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总结出来。基础性作业:背诵课文。
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原文翻译
最新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原文翻译。初二网权威发布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原文翻译,更多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原文翻译相关信息请访问初中二年级网。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
第25课 桃花源记 必考内容整理。一 重点字词。一 通假字 1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 具答之具通俱,全 都。二 古今异义 1 鲜美古 鲜艳美丽今 味道好。2 交通古 交错相通今 运输 邮电事业的总称。3 妻子古 妻子和儿女今 男子的配偶。4 绝境古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 没有出路的境地。5 无论古...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
设计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教学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 课文诵读。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成语 世外桃源 或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