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桃花源记导学案

发布 2023-01-01 18:35:28 阅读 3550

21 桃花源记

陶渊明。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内心世界;

2.过程与方法: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句,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赏景、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一、保留专有名词(留)

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照搬即可。

二、替换差异词语(替)

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例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为: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

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

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

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有的词感**彩发生变化: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今指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

三、增补省略成份(补)

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如不补出来会影响语意或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补出省略的主语。如“未至,道渴而死”(《夸父追日》)译为:(夸父)还没到,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了。

2、补出省略的谓语。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译为:环绕滁洲城四周的都(是)山。

3、补出省略的宾语。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他。

4、补出省略的量词。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为: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四、删除无义虚词,(删)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可删去不译。主要有以下情况:

1、删掉句首句尾的语气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又如“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译为:技艺也真神奇啊!

2、删掉句中表顺接的连词。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3、删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译为:我惟独喜爱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

五、调整特殊语序(调)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主要有以下情况:

1、调整主谓倒装的语序。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调整宾语前置的语序。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调整定语后置的语序。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为: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4、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译为: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课文分析 三、课文分析

一)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俨然便要还家诣太守( )

间隔黄发垂髫( )

二) 阅读课文,理解词句。

1.理解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缘溪行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 )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欣然规往未果。

2.掌握下列句子大意。

1)渔人甚异之。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不足为外人道也。

4)未果,寻病终。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注意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1)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走投无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4.解释下列多义字:

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处处志之( 做标志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他寻向所志( 标志 )

寻向所志( 寻找便扶向路( 从前的 )

寻病终 ( 不久寻向所志( 以前 )

第二课时。一、课文分析。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好奇心)

2.渔人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3.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明确:村人热情款待了渔人。反映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

4.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5.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二、课堂练习。

一)课内精读。

1.本文以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和平 、 自由 、 幸福的桃花源。

2.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后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渔人是在捕鱼时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桃花源。他进入桃花源后见到的景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

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对世事变迁的慨叹和对外面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老百姓的同情。

4.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想象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这理想在当时社会能实现吗?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们安居乐业,自由幸福。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三)考点指津(2008甘肃省金昌市中考题)

读《桃花源记》,完成1—5题。(17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2 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品味语言的神韵 气势和感 彩,体会语言形式 修辞方法 写作手法的表现力。3 了解文学家陶渊明,理解作者追求平等 自由 幸福,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自学指导 1了解作者,介绍。2给加点字正音。豁然 ...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 导学案。班级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2 学习采用虚写 实写相结合手法,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3 学习生动简练 隽永的语言。4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知识链接 陶渊明 公元365 427年 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

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原文翻译

最新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原文翻译。初二网权威发布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原文翻译,更多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原文翻译相关信息请访问初中二年级网。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