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

发布 2022-12-21 08:39:28 阅读 9096

28.观潮。

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就是钱江涌潮。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

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道去《观潮》!

1.疏通文意,掌握本课的重点文言词句。

2.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本文精炼生动的语言,感受文章描写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思路。

南宋的国都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上到宫廷下到民间争相**,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体味一下南宋都城的生活风俗吧!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霆(tíng) 斋(zhāi) 艨艟(méng chōng)

履(lǚ) 倏(shū) 舸(gě)

泅(qiú) 僦赁(jiù lìn) 仞(rèn) 绮(qǐ)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方:①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方出神(正)

方七百里(面积)

观:①观潮(**,动词)

②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①以此夸能(凭借)

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①势极雄豪(气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①以此夸能(本领)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2)词类活用。

天下之伟观也(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皆披发文身(通“纹”,原指花纹,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3)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古义:接近、连接;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古义:人和物;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古义:画花纹;今义:文字、文章等)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古义:名词,长官,官名;今义:一般作姓氏)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

3.作者链接。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朝代)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颇有成就,又能书画。

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小结】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析语言。

课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描绘了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既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连贯、相互映衬,组成了一曲层次分明、气势磅礴的钱塘大潮交响曲。

下面请随老师一道去观潮——

1.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交流点拨】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第。

一、二段的内容。

【交流点拨】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山崩塌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3.第三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交流点拨】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4.第四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交流点拨】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

一)整体感知。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作者围绕“观潮”刻画了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1.写海潮的雄伟壮观。——潮水汹涌图。

2.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水军演习图。

3.写弄潮健儿的英姿。——吴儿善泅图。

4.写观潮人众之多。——游人观潮图。

二)文本研读。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几个方面由远及近。雄伟壮观。

2.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交流点拨】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3.阅读下面这首词,说说词中的哪些句子与课文的描写相吻合。

酒泉子。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交流点拨】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三)语言赏析。

本文语言生动而形象,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和比喻、夸张等修辞,试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1.能准确地运用动词。

如“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2.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小结】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观潮。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

②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杜甫)

③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浪淘沙》)

④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李白《横江词》)

⑤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七绝·观潮》)

八年级语文观潮

28 观潮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意思。2 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3 体会 学习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教学重点 1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 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特点的体会 学习。教学难点 1 对生僻文言词语的理解。2 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黄官寨实验学校导学案。学科 语文年级 八年级课题 桃花源记。时间 2012 9 15主备人朱晓兰教研组长审核。一 目标导航 1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课文。2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 世外桃源 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二 重点 难点 1 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黄官寨实验学校导学案。学科 语文年级 八年级课题 核舟记。时间 2012 9 15主备人朱晓兰教研组长审核。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2 学习生字,熟读全文。3 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二 重点 难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2 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三学习过程。一 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