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发布 2022-12-13 08:25:28 阅读 1397

黄官寨实验学校导学案。

学科: 语文年级: 八年级课题:桃花源记。

时间: 2012 9 15主备人朱晓兰教研组长审核。

一、目标导航: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三、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航: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及郡下。

刘子骥诣太守( )与外人间隔。

二)合作**:

1 疏通文意

2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二)、知识点归纳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句子古义今义。

交通句子古义今义。

妻子句子古义今义。

绝境句子古义今义。

无论句子古义今义。

不足句子古义今义。

2).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 寻向所志寻病终。

志: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3)通假字 、

便邀还家通。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展示提升:

2)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用原文回答)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四)达标测评:

a级)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渔人甚异之具答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欣然规往。

诣太守未果,寻病终。

b级)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缘。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渔人甚异之。

林尽水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级)语言运用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五)学习反思:

学生教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黄官寨实验学校导学案。学科 语文年级 八年级课题 核舟记。时间 2012 9 15主备人朱晓兰教研组长审核。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2 学习生字,熟读全文。3 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二 重点 难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2 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三学习过程。一 自学...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八 班姓名学号评价。课题 散步 学习目标 1 流利诵读课文。2 理解课文主旨。3 揣摩词句含义。基础学习1 一 朗读课文 检查预习 1 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课文1 3节,4 6节,7 8节。2 学生相互评价。提示 从字音的准确 语气 语调 语速等角度综合评价 二 速读课文 了解内容 理解主旨 1 学...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b 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 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 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 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 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