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班杜拉的心理发展观点。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与刺激反应学习有所不同,刺激反应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感受由于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完成的学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下的行为及该行为所带来的正面或反面的后果而完成的学习。
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有这几种类型:
第一, 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第二, 替代强化:即学习者不一定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相反,如果看到了他人的失败或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第三, 自我强化:即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凡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得到自我肯定,凡是不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受到自我批评。
儿童就是在这种观察学习和自我学习中发展起那些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
---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所谓社会学习,是指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他的成员按某种行为去行动。班杜拉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即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
核心观点。学习是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发生的,包括四个阶段:观察学习,自我效能,行为适应与**等内容。
他把观察学习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四个阶段,简单地说就是观察学习须先注意榜样的行为,然后将其记在脑子里,经过练习,最后在适当的动机出现的时候再一次表现出来。他认为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他们通常是用物理方法来进行的动物实验以此来创建他们的理论体系,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作为社会一员的人的行为来说,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
因为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所以他主张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来研究人的行为。事实上,人们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到了许多行为。
社会观察学习离不开强化,这种强化包括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自我强化就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基础上形成的主观感受以支配自己的行为。
自我调节包括自我观察、判断和自我反应。榜样与自我调节相比,榜样是第一位的,自我调节是建立在榜样基础上的。
杜拉在 1977 年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用以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满意结果的预期。他认为个体对效能预期越高,就越倾向做出更大努力。班杜拉指出了四点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即:
直接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的唤起,这四方面的内容影响了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同时也对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唤起有很大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对教师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动机的研究中颇受关注。
2.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点。
心理发展中关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第四,主客体相互作用离不开心理中介,最初的中介是动作,动作是认识的**,然后是感知觉、表象、概念化思维、意义思维。
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心理发展的目的是适应,是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动作的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是在形同或者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者概括。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同化和顺应是主体认知结构改变的方式。
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动力。
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关键在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儿童一出生就以多种无条件反射反应外界的刺激,发出自己需求的信号,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随之而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与心理操作,都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
皮亚杰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将之归纳为四个基本因素。成熟指的是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成熟。成熟的作用是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条件。
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
1)、物理经验是关于客体本身的知识,是客体本来具有的特性的反映,是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
2)、数理逻辑经验是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皮亚杰经常以一位数学家回忆童年时期获得这类经验的故事来证明这一观点:沙滩上玩石子,把10粒石子排成一行进行数数。
发现无论从哪一端开始数,其结果都是10。然后再把石子用不同的形式排列,结果数出的数目仍然是10。
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
平衡化这种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影响认知发展各因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平衡化的作用基于两个方面:其一,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的作用必须加以协调,这种协调作用正是平衡化的功能;其二,每一阶段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连续不断的同化和顺应的自我调节活动过程,这种自我调节正是平衡化的实质所在。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的逻辑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sensorimotor stage(0—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1]
2.前运算阶段 preoperational stage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其特点:
1)、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
2)、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多半给出错误的答案。
这说明他们的思维受眼前的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皮亚杰称之为缺乏层级类概念(类包含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有两种:
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如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幼儿会认为,香肠变大,大于球状了,却认识不到香肠再变回球状,两者就一般大了。
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如a=b.则反运算为b=a;a>b,则反运算为b(5)、缺乏守恒。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
不能守恒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 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岁一岁) 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 formal operations stage岁及以后)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特点如下:
l)、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
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假设一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设一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2024年他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等著作中,皮亚杰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及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常把**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把外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
《发展心理学》作业简答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2.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 到成熟 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 发展的特点和规律。3.达维多夫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4.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儿童心理学家瓦龙创立了巴黎学派。5.霍尔提出了复演学说...
发展心理学A
科 专 本 线名 姓封号 学密级 班 信阳师范学院函授生考试试卷 发展心理学 试卷 a 试卷说明 1 试卷满分100分,共六页,五个大题,100分钟完成试卷 2 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中 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 3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阅卷人。满分201420242210...
发展心理学
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柔鲜。图尔荪06124691 父亲缺失指由于分居 离婚 死亡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 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