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重点

发布 2022-10-19 22:36:28 阅读 7372

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一、 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连续性。

1 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 (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反应活动的变化: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2 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3 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二、 发展心理学。

1 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广义: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狭义: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2 发展心理学的内涵:

心理特点看:

两个主要部分:

a.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年龄特征;b.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四个方面:a.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b.是生理因素的发展;c.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d.是言语的发展

3 发展心理学的任务。

具体研究问题:

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年龄特征的划分标准;年龄特征的研究。

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 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 环境决定论(洛克、华生):

1)遗传决定论。

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

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

辩证的观点: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

2)环境决定论。

观点:认为儿童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代表人物:洛克、华生。

辩证的观点:教育和社会环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和方向。

# 成熟论(二因素论)(斯腾):

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代表人物:斯腾。

辩证的观点:机械,只是将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在一起,未看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最典型的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

环境与遗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辩证的观点:两种因素动态的、历史的相互影响。有机体当前的行为不仅受到当前环境及遗传的影响,而且可能受到其遗传基因和过去的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主动vs被动——

# 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实际上是儿童发展的内、外因的关系问题。

环境和教育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

内部矛盾”阶段vs连续——

# 连续性表现在:

第一,心理发展的前后阶段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先前的发展是后来发展的基础,而后来的发展是先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心理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了,而是被高一级水平所包容和整合。如坐→站→走。

# 阶段性表现在:

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

在量变期间,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稳定,而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引起心理的质变。

不同的质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三、 发展心理学各流派的理论。

1 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a.弗洛伊德的观点。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初级过程思维:由于本我而产生的幻觉或梦境中的行为控制。

二级过程思维:我们一般知觉和认知的思维。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本能。在性本能逐渐成熟的过程中,这些产生性快感的地方会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因此形成了相应的心理发展阶段:

口唇期:第一时期(0~6个月)无对象,尽渴望快乐、舒适感。第二时期(6~12个月)开始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特别是母亲。

其他阶段包括:**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的评价。

贡献:(1)高度重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2)开创性的提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成年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引起人们对儿童早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

局限性:(1)从成年人的研究推论儿童,没有直接观察或研究过儿童;

2)被试都是精神病患者,不一定能代表正常发展的儿童;

3)过分强调本能的作用,忽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b.埃里克森的观点。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儿童发展阶段”

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了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埃里克森的理论又称为心理社会理论。

他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指出每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第一阶段:信任对怀疑(0-1岁),人际关系的焦点为母亲,主要任务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自主对羞怯或疑惑(1-3岁),人际关系的焦点为父亲,主要任务是获得自立感,克服羞耻感和疑虑,体现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人际关系的焦点为家庭成员,主要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实现;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人际关系的焦点为邻居和学校师生,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自我同一性对自我同一性混乱(12-20岁),人际关系的焦点为同伙和小团体,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避免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20-40岁),人际关系的焦点为友人,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繁殖对迟滞(40-65岁),人际关系的焦点为一起工作和分担家务的人,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克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绝望(老年期),人际关系的焦点为整个人类,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完善感,克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特点:①前五个阶段是与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相对应的,后三个阶段则是他的个人创造;

发展的多维性(通过他的理论的特色可见):生物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结合;自我逐渐起主导作用;发展的好坏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

共同弱点:太注重临床而不考虑其它研究方法;证据不充分、不严谨,理论解释比较随意;使用的一些核心概念缺乏确切的科学定义。

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a. 华生的观点。

“s——r”的公式;

环境决定论:

a.否认遗传的作用;

b.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教育万能论);

重要论断: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学习理论:学习的发生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

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重点在于对儿童三种非学习性的情绪反应(怒、怕、爱)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其次重视儿童嫉妒和羞耻的情绪行为研究。

b. 斯金纳的观点。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由可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为“应答性行为”

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操作性行为”

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强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行为不至于退化;

强调及时强化;

积极强化作用vs消极强化作用: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以消退取代惩罚,提倡强化的积极作用。

c. 班杜拉的观点。

核心: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一个基本概念。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得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强化的类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攻击性的社会化也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也是通过模仿得来的;

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模式比训练对儿童有效果。

弱点:没有对认知因素作充分的讨论,更缺乏必要的实验依据,偏重的是人的行为的研究。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的评价。

优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结论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局限性:把环境看作决定发展的唯一动力,忽视认知和动机等因素的作用。忽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 认知流派的心理发展观。

a.皮亚杰的观点。

要点:建构主义;重要原则:发展先于学习并且发展阶段大体上是固定的;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a.智力。假设:如果儿童想了解某事物,他们必须自己建构与此有关的知识,儿童是一个“建构者”。“建构者”是指,一个能够操控新的事物和事件,并以此达到对其本质的某些理解的个体。

儿童对实施的建构依赖于所获取有关知识的多少,儿童的认知系统越不成熟,其对事件的解释越受限制。

b. 获取知识——认知图式和认知过程。

皮亚杰认为,认知是通过心理结构或者图式的改进和转换得以发展的。

发展心理学重点

1.发展心理学 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 成熟 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 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即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2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认知的发展,包括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 思维等,其中思维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社会性的发展,包括兴趣 动机 情感 个性自我意...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一 名词解释。1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 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2 关键期 敏感期 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更好的发展 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1 发展心理学 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 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名解 2 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两个主要部分 一 人的认知过程 智力活动 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