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发布 2022-10-19 06:23:28 阅读 5964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关键期/敏感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3、成熟势力说:格塞尔。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4、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发展取决于生态系统的作用,他将整个生态系统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时序系统。

5、心理理论:对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的解释。

6、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7、soc模型是成功解决成年晚期适应老化的理论。

8、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

9、群代/世代效应:代群效应是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也就是说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于个体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于两个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

10、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11、客体永久性: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或通过感觉无法觉察时仍然认为客体是存在的。

12、角色采择/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二、简答。1.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

一、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的实现形式:同化,顺应。

二、发展的结构与发展的因素。

一)发展的结构:图式/格式,同化,顺应,平衡(化)

二)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三、发展的阶段(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11岁)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1-15岁)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发展的动力:是社会性的, 是希望被其他社会成员接纳的愿望。

发展的阶段:8个阶段及相应的发展任务:

婴儿期(0-2岁/0-1):信任---不信任

儿童早期(2-4岁/1-3):自主---羞怯

学前期/游戏期(4-7岁/3-6):主动---内疚

学龄期(7-12岁/6-11/6-12):勤奋---自卑

青年期(12-18岁岁开始青少年期):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混乱。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孤独感

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停滞感

成年晚期/老年(60岁后/):完善感---失望感

3,新生儿常见的非条件反射活动。

一般认为,婴儿动作最早发生在新生儿时期,其最初的无条件反射行为便是“最早产生”的第一批动作。2个月的胎儿便可利用头或臀的旋转,使身体弯曲离开刺激(这是最早的胎动),3个月的胎儿已出现巴宾斯基反射和其他类似吮吸及抓握反射的活动。胎儿在5个月后逐渐获得了防御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反射等。

4,怯生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地吧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

陌生人焦虑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有人认为,陌生人的出现引起陌生人焦虑,是因为婴儿在头脑中建立了母亲的表象,把陌生人与母亲的表象相比较,敏锐的感觉到了陌生人与母亲的区别。也有实验证明了陌生人焦虑的发生依赖于当时母亲是否在场,婴儿与母亲的距离,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陌生人与婴儿的距离等情景因素。

5,依恋的类型与主要表现。

安全型依恋,当母亲在时婴儿感到安全,安逸。当母亲不在时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而当母亲回来时又很容易被抚慰而平静下来。与母亲的关系密切,这类婴儿约占65%—70%。

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表现相互无所谓,离开时又表示反抗,当母亲回来时,也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高兴,这类儿童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把这类儿童称作无依恋。这类婴儿约占20%。

反抗型依恋,母亲离开时显得很警惕,母亲离开时又极度反抗,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又反抗与母亲接触,这类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比较矛盾,被称为矛盾性依恋。这类儿童约占10%~15%。

6,言语发展的转换生成理论。

这是乔姆斯基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2)语法是生成的。

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通语法向个别语法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3)每个句子。

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的结构。句子的深层机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7,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氛围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货到的相对论阶段。在前道德阶段,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的了解,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在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有权威所给予的,儿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幼儿晚期儿童的道德认知开始向自律阶段转化,但真正达到自律道德或到的相对论阶段则是在儿童入学以后。

8,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 (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由外在要求判断道德价值。

1.服从与惩罚定向:服从规则以及避免惩罚。

2.天真的利己主义:遵从习惯以获得奖赏。

习俗水平(主要满足社会期望)以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价值。

3.“好孩子”定向:遵从陈规,避免他人不赞成、不喜欢。

4.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遵从权威,避免受到谴责。

后习俗水平(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

5.社会契约定向:遵从社会契约,维护公共利益。

6.普遍的伦理原则:遵从良心式原则,避免自我责备

9,塞尔曼儿童友谊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3—7岁),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10.观点采择: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与己不同,因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做出反应。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认为他人所做的即使其所想的,而不能了解他人行动前的思想。

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岁)。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有可能会有冲突。

他们已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能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但儿童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阶段3:相互角色采择(10~12岁)。儿童能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能认识到他人也可能这样做,能够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映。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岁)。儿童开始运用社会系统和信息来分析、比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11、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对别人的态度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独立意识,反抗是为了否认自己是儿童,而确认自己是已成熟的个体。

2、反抗心理的表现。

2-4岁,反对父母对其身体活动的约束。

青少年,针对心理内容。如希望**尊重、承认他们有独立的人格等。

3、青少年易出现反抗行为的具体情况。

独立意识受到阻碍;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个性伸展受到阻碍;**强迫青少年接受某种观念,而青少年拒绝盲目接受。

4、青少年反抗方式的具体表现。

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暴风式)

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固执性)

反抗的迁移性。

四、论述。1. 巴尔斯特毕生主要内容:

个体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发展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一个时候发生,亦即从胚胎形成到衰亡的整个一生都在发展发展不仅仅限于儿童和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也在发展。

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因心理和行为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而是由获得和丧失组成的。

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个体生活和经验的变化,发展可有多种形式。

心理发展是有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个体发展的任何一个过程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互相作用的产物。

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了发展的实质。心理的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

实践意义:评估儿童的zpd

利用儿童的zpd

让能力较高的同伴作老师。

监督鼓励儿童使用私人语言。

在有意义的环境中予以指导。

维果茨基式的课堂。

3.依恋。一、 依恋影响因素。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体的行为。不仅仅是母亲使婴儿的需要得到满足,婴儿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多少也不能单纯决定婴儿一脸的性质。

1 抚养质量抚养者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2 婴儿的特点气质, 健康情况, 体貌特征。

3 文化因素。

二 、依恋与后期的发展:1 重要性是**后人际关系的缩影。传递性,影响**后与自己孩子的关系。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2 机制。安全基地内部工作模型父母工作模型。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1 发展心理学 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 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名解 2 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两个主要部分 一 人的认知过程 智力活动 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等,...

发展心理学重点

1.发展心理学 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 成熟 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 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即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2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认知的发展,包括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 思维等,其中思维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社会性的发展,包括兴趣 动机 情感 个性自我意...

发展心理学重点

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一 发展。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系统性 有序 模式化 相对持久。连续性 跨时间的稳定性 对过去反应的连续性。1 发展的过程 成熟 maturation 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 受伤 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学习 lear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