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发布 2022-10-19 19:52:28 阅读 8864

一、实验效度:是指试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

构念效度: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操作化问题,及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内部效度:是指试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如果试验中只有自变量能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则称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内部效度与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关。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1) 生长和成熟。

2) 历史(经历)

3) 前测的影响(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后测的分数将比前测的高)

4) 被试者的选择偏性。

5) 被试者的缺失。

6) 实验程序的不一致。

7) 统计回归(是指在取样时,选取某些特质位于两极端的被试,而这些被试在前后两次测试时出现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被试其得分向中间回归)

1、 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如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解决办法:双盲实验。

2、 统计回归。即第一次测量平均值较高者,第二次测量平均值有趋低的倾向,或第一次测量平均值较低者,第二次测量平均值有趋高的倾向。

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因素:一、统计检定力低。二、所选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的满足程度。三、多重比较和误差变异的影响。)

3、 其他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如被试的一些固有和习得的差异:性别、年龄、经验、个性、实验者的流失或者由于实验时间跨度较长,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因素的影响。

解决办法:可设置一个无实验处理。

零结果对实验内部效度的提示:

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真正意义上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毫无关系,那么就必然提示了实验的内部效度存在大问题。

1、 自变量的操纵是否有效。

2、 因变量的测量是否充分。

3、 额外变量是否得到有效的控制。、

外部效度(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1、 实验环境的人为性。会导致期望效应和霍桑效应。解决办法:尽量减少人工情境化,增加实验变量。进行现场试验研究。

2、 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解决办法:增加取样层次,使代表性增加。

3、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实验者对实验变量(即自变量)和反应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往往以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来加以考虑的。

期望效应:被试参与实验时存在一定的动机和对实验的预期,影响其行为表现。

霍桑效应:被试由于受到关注,在实验条件下,行为会受到影响。

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以某种方式(如表情、动作、手势、语气等)影响被试。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关系:实验的内部效度越高,其结果就越能确认是由实验处理所造成的,实验的外部效度越高,其结果的可推论范围就越大。有时提高内部效度会降低外部效度,提高外部效度会降低内部效度,所以实验者一般会在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实验的外部效度。

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影响实验信度的因素:

1、 观察量。

2、 对结果的统计检验。

实验信度的验证:

1、 直接验证。

2、 系统验证。

3、 概念验证。

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方法,也是实验心理学系统发展、讨论、应用的科学方法。

二、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假设、变量和控制。

操纵包括直接操纵和通过选择操纵。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主动操纵一种现象a让它发生变化,在控制其它所有的现象都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另一种现象b也发生变化,那么a就是b变化的原因。

实验法的特点或优点:

1、 目的性:实验者总是带有特定的目的去实验、观察对象。这样他知道观察事物或现象哪些方面的特征,而忽略另外一些次要方面。

2、 控制性:实验者可以最大程度控制一切其它条件,使之恒定,而只观察某些特定现象之间的关系。具体讲,系统的改变某一现象,控制其它所有无关现象,观察另一现象是否随之改变,以确定两者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控制性是实验方法最根本的特点。但因果关系并不一定完全正确?

3、 可重复性:在已知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实验者可以重复进行实验,对结果重复进行观察,以确认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结果:1、 实验符合假设。

2、 试验不符合假设。→零结果。

实验法与其他方法的关系:离不开较低层次的描述方法的支持。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提供了最初的假设**和因果猜测,离开基础的东西,它的假设检验和因果结论失去依托。

三、交叉滞后:相关研究法的一种。

一般策略:首先获得随时间变化的若干相关系数,然后依据这些系数的大小和方向,确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什么结果。

普遍原则:不能依据单一的相关,甚至是交叉—滞后这样复杂相关的研究结果就作出确切的因果判断。

潜在的假设:如果一个变量引起了另一个变量,那么第一个变量与时间滞后的第二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应该远大于第一个变量和同期的第二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即只有经历了一定的时间过程,原因才能导致结果。

四、心理学实验的基本问题。

变量:是指性质上或数量上可以变化或选择的事物的特征。包括物理量、心理量,具有变化性和可观测性的特点。

变量的类型:

1、 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2、 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行为变量。

3、 性质变量和数值变量。

自变量:研究者在实验中要操纵和改变,假定会影响被试心理或行为的因素。包括:作业变量—实验中的刺激、环境变量—实验环境、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

对自变量的操控:

1、 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2、 自变量数量的选择。

3、 自变量水平的确定。

4、 自变量间距的确定。

操作性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时间、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

操作定义的好处:

1、 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具有操作性。

2、 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也利于重复验证。

3、 可以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

自变量水平(实验处理):同一因素的不同标准称为水平。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至少有两个水平,便于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固定水平:实验者因特定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

随机水平: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

自变量控制要注意的问题:

1、 对仪器进行有效的控制。

2、 具有稳定性。

3、 操作必须方便灵敏,显示范围满足自变量变化范围的需要。

4、 仪器不应干扰、阻碍和改变所研究的心理现象,不能引起新的无关变量。

5、 使用同一台或同一型号的仪器。

因变量:是指因为自变量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

因变量测量的客观指标:

1、 反应速度。

2、 反应速度的差异。

3、 反应的正确性。

4、 反应标准。

5、 反应的难度。

因变量测量的主观指标:被试的口语记录。

对因变量的控制:

1、 反应控制。实验者有必要把被试的反应控制在我们所设想的方向上,来得到相关的数据记录。在以人为被试的实验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通过指导语实现。

指导语:是指在心理实验中主试为交代任务向被试所讲的话。

指导语的规范要求: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

2、 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即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有助于明确某些原本含糊不清的行为变化。

要注意因变量指标的可靠性—信度、有效性—效度和敏感性。

敏感性导致↘

天花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自变量水平下的被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

地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自变量水平下的被试都取得了非常低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

额外变量(控制变量):在实验中,主试和被试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就可能带来一些额外变量。

额外变量的影响作用:

1、 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有意或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2、 要求特征(来自被试的影响):被试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他们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现象是要求特征。霍桑效应—被试因为参加某项研究工作,感受到重视或关心,从而激发自身的热情和积极性,造成工作效率提高。

安慰剂效应(期望效应)—在**中向病人提供安慰剂、由**的期望而造成的症状减轻或病情的好转。

额外变量的控制:

1、 消除法:实验者采用某些措施把影响因变量的额外变量消除掉,使它不再出现在实验的过程之中。实验在暗室、隔音室进行,不让他人在场、双盲实验。

双盲设计:让实验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目的和内容的安排,从而达到避免主试、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2、 恒定法:研究者采取措施使额外变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这样因变量的变化就不能归因为这些已经保持恒定的变量。如环境、主试态度和行为的一致、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特性保持一致等。

缺点:一、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二、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3、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先测量所有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呈正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量的结构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

缺点:被试的匹配,在理论上的确可以控制额外变量给因变量带来的影响,但在实际操作上会遭遇困难。

4、 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随机挑选被试、随机的分配或者对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进行安排。

5、 抵消平衡: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的方法。主要用来避免序列效应。

两个水平用abba法,三个水平以上用拉丁方安排或随机顺序。

序列效应:给被试施加一系列以固定顺序出现的不同处理,被试的反应将受到时序先后的影响。导致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6、 统计控制法:事后用统计技术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四、心理旋**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的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也就是说,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减数法的应用)

假设有两个任务,它们之间除了被知觉对象需要心理旋转的角度不同外别无差异,那么两者的反应时之差应当就是心理旋转完成两者间角度差所需的时间。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1.个人空间圈。2.零相关标准。3.心理负荷。4.实验性分离。5.内隐联想测验。6.统计回归。7.交互作用。8.准实验设计。9.实验者效应。10.加法反应时法。11.材料限制。12.负启动范式。效应。14.内隐记忆。15.实验者效应。16.闪光融合频率。17.混淆。18.被试内设计。19....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实验的基本原则。1 心理学的科学性 p29 实验心理学具备两个科学本质特征 客观观察和自我校正。同时拥有严格标准 客观指标和有效的控制手段来保证自身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验效度和实验信度。2 实验心理学的含义 p23 实验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广义 诞生于1879年的科...

实验心理学提纲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节。一。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实验设计。实验方法。经典研究。感觉。视觉听觉。知觉。记忆。情绪。仪器。二。实验心理学中的几个变量。常量。定义 自变量 因变量 控制变量 举例。记忆。三。实验中主试者与被试者的关系。两种 1按实验程序进行主被试相互作用。通过指导语作用。指示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