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三大定律(费希纳定律、韦伯定律、史蒂文森定律三选一) p249
1、 韦伯定律:
刺激的差别阈限是刺激本身强度的一个线性函数。对于任何同一类的的刺激,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增加的刺激量,总是等于当前刺激量与一个固定分数的乘积,这个固定分数被称为韦伯分数。对于放置在**上的重物刺激,韦伯分数大约是1/30。
不同刺激条件和不同感觉道下得到的韦伯分数差异很大,但是韦伯分数的存在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所有刺激,无论其作用于眼、耳、鼻、舌或任何其他感觉器官,其刺激强度水平与其差别阈限的大小之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i/i = k ,其中△i和i分别代表差别阈限的大小和刺激的强度水平,k代表韦伯分数。
这个公式也被叫做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的作用:它使得比较不同感觉道及不同条件下的感受性成为可能。如果没有韦伯定律,仅仅比较不同感觉道的差别阈限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2、 费希纳定律:
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这样可推导出如下公式:s = k log i。
其含义是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
3、史蒂文斯定律:
主张在确定刺激强度和感觉量之间的关系时,要计入在给定条件下感受性的绝对阈限,即“生理零度”。
提出了新的公式:f=k(-0)n。式中,f为主观量,即感觉量;为刺激强度;0为指定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绝对阈限;k为常数;n为指定数阶次。
绝对阈限值随适应、掩蔽、干扰等因素而改变。这个公式使人在确定感觉强度时不仅能计入刺激量也计入了感觉器官的功能状态。(此为董光恒的课件上的内容。)
书上的公式: s=bia
s是感觉量,b是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是感觉值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
史蒂文斯指出,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共变关系不是对数关系,而是一个幂函数关系。
2、三种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 p76
1、被试间设计:
1) 定义: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适用于自变量涉及被试本身的变量)
2) 优点: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
3) 缺点:(1)所需被试数量巨大。(2)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根本上无法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
4) 控制技术:匹配和随机化。
2、被试内设计:
1) 定义:所有被试都会受到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
2) 优点:获取数据多,节省被试人数;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得到了最好的控制,能更好地观察,理论上最准确。
3) 缺点:练习效应、疲劳效应的产生。
4) 控制技术:abba设计、拉丁方设计。
3、混合设计:
定义:一项实验中有些自变量是被试内的而有些自变量是被试间的实验设计。
3、部分报告法p446
整体报告法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后把所看到的刺激全部报告出来。整体报告法认为人的感觉记忆容量仅为4—5个项目。而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认为这个数值被大大低估了,因为或许很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之前已从感觉记忆中消退了。
部分报告法,要求被试在全部刺激呈现后,根据主试要求随机只报告所有刺激中的一部分。那么既然是随机的,被试肯定是先记住全部刺激,然后只说其中一部分。这样就节省了报告的时间,使被试的瞬间记忆呈现的更加准确。
经过部分报告法的测定,人类的瞬时记忆容量其实是很大的,刺激呈现的一瞬间几乎所有刺激都进入了瞬时记忆。
1. 产生原因:有许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以前便从感觉记忆中消退了。
2. 设计者:斯珀林(sperling)
3. 实验方法:实验中,用速示器呈现3×4的字母卡片,呈现时间为50毫秒。
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部分报告法并不要求被试努力报告所有12个字母,而是在每次刺激呈现完毕后给出随机的声音提示,指定被试报告某一行的字母。
4. 计算方法: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计算被试者的记忆量。
5. 研究成果表明:感觉记忆容量远远超过了此前整体报告法的结论,而达到平均9.1个项目。
6. 不足之处:部分报告法中的报告过程仍然占用时间,信息消散的影响仍不可避免,实际的感觉记忆容量恐怕还要大得多。
4、视角p368
视敏度: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v(视敏度)=1/α(视角)
视角:指物体和眼睛所成的张角。视角的大小决定映象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大小。
=a/d*57.3(度a为物体大小,d为距离)
实验时一般被试距刺激呈现屏55—60cm,以便于用视角表示物体大小。
**视野:注视点5°视角左右的圆周。
用视角表示物体大小?用物理大小描述物体大小不适宜(物体大小感受会随着距离变化而变化)
5、自变量和因变量p58
1、自变量。
自变量就是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作和控制,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自变量大致可以分为3类:
1)作业变量: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实验中所呈现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如字母串、记忆词表、错觉图形等。
2)环境变量: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
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特性因素,如性别、年龄、智力、受教育状况、人格特征、动机等。有的是实验者可主动操纵改变的,有的是被试本身固有、不能操纵的,只能测量。
对自变量的操纵:对自变量下操作性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2、因变量。
因变量指实验中被试对自变量操作反应的实验反应值,即实验者观察和记录的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
1)对因变量的测量的客观指标:
1 反应速度;
2 反应速度的差异;
3 反应的正确性。
4 反应标准。
5 5)反应的难度。
2)主观指标:被试的口语记录。
口语记录是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实验后对主试提出问题作出回答的记录。
对因变量的控制:反应控制/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避免量程控制。
6、反应时p175
一)基本概念:
反应时: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包括感知、加工、传输和效应器之和。反应时是一个时间段,应下操作性定义,如从xx到xx;包含多个过程,可以进行划分,如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实验。
包含三个阶段:
1. 刺激使感受器产生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
2. 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到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的时间。
3. 效应器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2)类型。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选择反应时与辨别反应时)
3)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刺激强度、时空特性、刺激的感觉器官。
2、机体因素:复杂反应、速度—准确性权衡、机体适应水平、被试的准备状态、额外动机、被试年龄、练习、个体差异。
四)有关反应时的实验方法。
减法反应时、加法反应时、开窗实验、序列反应时、内隐联向测验等。
7、实验法p33
1、实验:通过人为、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的构成要素:
实验假设和推论(必须是客观、可具体测量的)
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实验控制: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主要包括消除无关变量和平衡无关变量。
2、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1)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的控制,对人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进行实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实验条件和研究变量进行严格控制,对人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进行实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3、评价。1)优点:实验条件控制严格,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结论较为严谨;测量较为精确;可用于验证某一理论;经济,实验者可控制环境,迅速有效地获得数据。
2)缺点:实验条件控制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不适合大规模**性研究;脱离现实,生态效应差。
8、特征整合理论p319
1、两个重要概念:特征与客体。
特征:某一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一些特征的结合→**问题:注意的作用是特征正确组合的关键。
2、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的特征**在一起。
3、特征整合理论的核心: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前注意阶段:知觉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
特征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特征整合为客体,系列加工,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在知觉的不同阶段进行。
4、实验支持:错觉性结合实验。
错觉性结合是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前注意加工阶段中单个特征是被独立编码的,特征出于自由漂移状态。
简答论述。1、如何控制变量p65
控制变量又称无关变量、额外变量等等,它们是除自变量之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是必须在实验中加以控制的变量。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排除法: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如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可采用“双盲程序”;采用好的指导语可消除被试的紧张、焦虑,还可消除被试因不明白如何去做而产生的各种随机与系统误差。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用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常常难以推广。
2、恒定法: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的方面。
如使研究环境、测量工具、指导语、研究时间对不同被试保持一样,通过效果恒定来达到控制它们的影响的目的。 缺点:(1)实验变量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
(2)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常与其他技术配合使用)
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是把被试随机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是理论上的最佳方法。随机化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如动机、情感、疲劳、注意等)
5、统计控制法:属于实验后控制,就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方法主要有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或分别加权等。
实验心理学复习
1 09年试卷分析。2 推荐参考书。1 实验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杨治良,主要 是一本经典的教材,简单易懂,实验较少,主要问题是与大纲的出入较大,作为入门的教材比较合适。2 实验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学民,主要 是比较新的一部 2007 12 与教育部2008年大纲基本一致的一部教材,内容...
实验心理学复习
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第一次对用实验法对高级心理过程 记忆 进行研究 之前都是对感知觉的研究 1885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 记忆 以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研究方法是节省法,建立了著名的记忆遗忘曲线。铁钦纳与他的 实验心理学 反对心理学哲学化,主张实验主义,致力于对实验结果进行的...
实验心理学复习
1 实验心理学的含义 研究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 技术操作的学科。2 科学方法的重要特征 客观观察 自我矫正。3 科学事实的特点 可公开 可反复。4 客观观察的特点 实验研究的效度。5 实验效度 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地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程度。1 内部效度 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