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笔记

发布 2022-10-19 18:10:28 阅读 6322

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一节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权威、逻辑推理、经验或直觉、科学。

就一个人来说,科学研究是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而对全人类来说,科学就是获取真知的唯一**了。科学与前面三个途径的区别在于其客观性和严密性。所谓客观性,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

(一)世界是真实的。

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我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的。

(二)世界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

(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

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

(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

推理--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

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

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

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行为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派。

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倚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综合考虑心理学上述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心理学既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也不是毫无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介于全和无之间,并向比较纯粹、完全的科学性发展。

第二节科学与实验。

一、科学家的工作。

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和理解世界上存在着的因果关系,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

探索因果关系的工作可以分两个方面:发现规则和建构理论。

(一)发现规则。

所谓规则,就是我们常说的规律、定理和定律等,它说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发现规则要分两步走:描述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建构理论。

理论的任务是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论往往是一系列论断,用以解释一个或多个规则。为了作出解释,它往往包括一些规则中没有直接包含的概念。

二、实验。实验就是精密地控制各种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对观察结果的干扰,**有关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一)实验对科学的重要性。

(二)实验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个实验,都由以下要素构成: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

(三)实验变量分析。

设计任何一个实验,都需要分析实验所涉及的各种变量。

变量指事物的属性,这种属性在质量或数量上是可变的。所谓质量可变,例如人的性别(男或女)、宗教信仰(何种宗教信仰)等等;所谓数量可变,例如物体的重量、信仰的坚定程度等等。

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在数学上,在实验中,自变量是主试所要操纵的变量,它的变化往往构成原因;而因变量则是主试认为可能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它的变化可能构成结果。

控制变量指自变量以外那些可能影响实验中的因变量的变量。为了得到纯洁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必须采取措施将控制变量的影响降至最低。

(四)实验研究的步骤。

要完成一项实验研究,至少需要以下5个步骤:理论假设、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数据处理和解释结果。

第三节实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前文讲过,一门学科能否成为科学,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上,是否**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否具备严密的逻辑体系。而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还必须有独特的、适合其特殊研究对象特点的方法体系。

在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前,它是作为哲学的附庸存在的。那时候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哲学家在研究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心灵和身体的关系等等哲学问题时顺带进行的,没有自己的独立理论体系,研究的方法也是借用哲学的思辨方法。从18世纪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理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心理学开始了自己的“独立运动”。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这场"独立运动"的酝酿期。这时出现了实验的萌芽。在这期间,生理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开始定量地研究一些感觉和知觉问题。

例如,2023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马斯克林(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对天体运动的观察记录总是比他慢约半秒。因而他提出了反应时问题,认为反应时间存在着人际差异。后来就有所谓的"相对人差方程"(a被试的反应时间-b被试的反应时间=x秒)的研究。

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韦伯根据多年的研究,总结出"韦伯定律"。而莱比锡大学物理学家、心理学家费希纳则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描述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关系的对数定律,还制定出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包括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一套方法是专门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和数学处理方法,这标志着心理学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方法。

2023年,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集的导言中首次提出了"实验心理学"一词。冯特将它作为自己创建的新心理学的代名词。2023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提出了第一个完整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结构主义学派,还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由此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说到底就是计划如何控制各种变量,以严密的逻辑说明因果关系。心理实验的设计,就是实验研究者为了解答所研究的问题,设计对实验中各种变量如何加以控制的方案。

心理学实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实验室实验,一种是自然实验。本章主要讨论实验室实验的设计问题。

第一节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一、定课题。

二、选被试。

三、控制与测定。

四、统计结果。

五、撰写**。

第二节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一、自变量及其控制。

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是能产生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各种条件(或称因素)或条件的组合。自变量往往与刺激有关,但是被试自身的条件(机体变量)也常常影响反应活动,因此,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来进行研究。

(一)自变量的种类。

如果仔细分析,自变量还可以分解为以下5大种类:

1、刺激特征方面的自变量。

这些自变量可以是量的变化,也可以是质的变化;可以是简单刺激,也可以是组合刺激。

2、环境变量。

不同的环境因素也可以作为自变量。例如不同的国家、地区、学校、班级,就是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

被试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职业特征、健康状况、个性差异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4、暂时的被试变量。

暂时的被试变量指的是那些容易暂时性地受主试或研究者的言语、表情、态度以及其他因素影响的被试变量。例如定势、动机、疲劳等等。

(二)对于自变量的控制。

1、对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

亮、声音响、噪音。

2、检查点的确定。

3、仪器的校准。

4、控制呈现刺激方式。

二、因变量及其控制。

(一)因变量的种类。

在心理学实验中,充当因变量的总是反应变量,它是由自变量引起的被测定者的心理现象或行为变化。

1、反应的准确性。

2、反应的敏捷性。

3、刺激的强度。

4、反应的概率或频率。

5、评定分数。

6、反应的强度。

7、高次反应变量。

(二)反应变量的控制。

1、对反应规定操作定义。

2、反应变量应具备的条件。

3、反应指标的平衡。

三、控制变量的处理。

控制变量又称无关变量、参变量、额外变量等等,它们是除自变量之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是必须在实验中加以控制的变量。对控制变量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1、指导语控制。

2、主试态度。

3、单盲或双盲实验。

4、控制被试的个体差异。

5、实验组控制组对照法。

(二)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1、操作控制法。

消除法和恒定法。

2、设计控制法。

平衡法和抵销法。

kurtz有效计划。

abba法和随机法。

3、统计控制法。

控制变量纳入法和协方差分析法。

第三节实验设计。

一、实验组、控制组比较设计(组间设计)

二、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

三、随机化设计及区组设计。

四、单因素与多因素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相关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第四节实验研究的效度。

实验研究效度是指一项实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与事物本来面目和本质规律之间吻合的程度。

一、内在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

(一)内在效度。

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

1、历史因素。

2、选择。3、成熟。

4、测验经验的增长。

5、测量工具的稳定性。

6、统计回归因素。

7、被试亡失。

8、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

9、前测与实验处理的反作用。

10、霍桑效应。

11、疲劳因素。

(二)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指由统计方法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

1、统计检定力。

2、所选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

3、多重比较和误差变异。

4、测量工具的信度。

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

6、实验环境内,无定性非相关事故的影响。

7、被试的随机变异。

二、外在效度与结构效度。

(一)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1、克服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

2、增加样本的代表性。

3、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

(二)构想效度。

构想效度指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理时的定义的一致性程度。

第五节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一 实验心理学概述。一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879年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实验心理学的孕育。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实验心理学的预备阶段。从18世纪中叶开始,生理学家 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研究了一些感觉和知觉范围...

实验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性质。一 实验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1 广义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对象 是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即 实验的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任务 如何通过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并进而运用这些规律 和控制心理现象及行为的发生与发展。这一定义的尴尬 如...

实验心理学笔记上

实验心理学的由来。产生于1879年 性人物 费希纳 冯特 艾宾浩斯。第1节科学方法的两个标志 经验观察 自我校正。1经验观察的角度 实验心理学要达到科学方法的标准,就必须发展出一套有效且稳定的观察方法,其观察结果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必须回答 观察什么 和 怎样观察 这两大课题。2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