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

发布 2022-10-19 17:43:28 阅读 6581

绪论。wundt最早提出实验心理学这个名词。2024年用这个名词来命名他想创建的新的心理学,即现今的科学心理学。用这个名词为了突出新的心理学要以实验为研究手段,脱离哲学思辨方法。

实验心理学:指在试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

广义:包括所有使用实验法来研究的心理学问题。

狭义:只有使用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研究的心理学问题才属于实验心理学的范式。

实验方法的优点:

1、 实验者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控制事件发生的时间以便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对事件的结果进行精细的观察。

2、 实验结果在同样的条件可以重复,别人可以对结果进行检验。

3、 系统地改变实验条件,可以研究实验结果随实验条件变化的情况,研究因果关系。

实验中的几个变量。

变量:在数量或质量可以发生变化的事物的事物属性。

a、 自变量:实验过程中个由主试操控的,不受其他影响,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种类:1、 刺激特点自变量:用刺激的不同特点来作为自变量。如,视觉、听觉刺激引起的反应时;刺激强度。

2、 环境特点的自变量:用实验环境的不同特点来作为自变量。如,不同噪音背景下听觉阈限变化;温度,是否有观众。

3、 被试特点的自变量:用被试的不同特点作为自变量。如,性别。

4、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特点的自变量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是试验者认为造成的被试特点的暂时差异。通常都是由主试给与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b、 因变量: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c、 控制变量: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以外的所有会影响因变量的变量。

d、 自变量混淆:由于控制变量没有控制好,控制变量也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此不能区别因变量的变化是否是自变量引起的——防止自变量混淆是实验设计的主要目的。

第二章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实验设计的目的:设计一个符合科学逻辑的实验,以便研究者找出实验条件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结论来检验研究。

主要任务:很好地控制实验条件,合理地安排实验程序。

主要内容:1、确定刺激变量及其呈现方式;2、确定反应变量及其测量方式;3、控制控制变量的方法;4、选择被试;5、确定指示语;6、安排实验程序;7、选择实验仪器;8、确定统计方法。

实验设计中的首要问题:1、自变量的数量;2、每个自变量的水平;3、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

一、 基本类型。

根据对实验设计的首要问题的不同选择,有三种设计:

1、 组内设计——指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的实验设计。

优点:1)避免被试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便于研究练习效应和与时间变化有关的变量。

3)节省被试数量。

缺点:不同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容量产生相互影响,也容易产生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克服方法:1、完全顺序平衡法(被试不多);2、拉丁方方法(被试很多)

2、 组间设计——指一个被试(组)接受一个自变量或自变量一个水平的处理,另一个被试(组)接受另一个自变量或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优点:1)可以避免不同自变量或水平之间相互影响。

2)可以避免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缺点:被试间个体差异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可能与自变量的效果产生混淆。

克服方法:1)随机分配被试;2)匹配被试(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第二名和倒数第二)

3、 混合设计——在实验中既采用组间设计,又采用组内设计。

优点:可发挥上两者的有点。一般容易发生相互影响的自变量采用组间设计;其他的采用组内设计。

二、 真实验设计。

一)完全随机化设计。

用随机化方法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进行处理。

1、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r实验组。r控制组。

统计方法:增值分数()显著性检验(t检验,非参检验);协方差分析。

注意容易犯的错误:1)认为前测的两组无差异,后测的两组有差异,就说处理有作用;2)认为控制组前后无差异,实验组前后有差异,就说处理有作用。

优点:1)控制大部分内部效度的因素;2)消除了个体差异,时间差异(被试的成熟)

缺点:由于前测,造成一定程度被试效应。

2、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r实验组。r控制组。

统计方法:对后测成绩进行t检验(只能说明有差异,不能说明差异**。比如实验误差等。方差分析可以知道有多大差异来自误差,有多大来自两组实验之间自变量相互作用)或非参检验。

优点:1)控制大部分内部效度的因素;2)消除了个体差异,时间差异(被试的成熟);3)由于没有前测,所以消除了被试效应。

缺点:不能用方差分析。

3、 随机多组后测设计。r r

r 统计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先用方差分析算主效应,再用t检验看各区组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优点:同上,并且可以用方差分析。

二)多因素实验设计。

在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效果的实验设计。

交互作用:当一个因素对因变量影响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产生不同结果。各个自变量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

主效应:每个单独因素所引起的自变量的变化,各自变量对同一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

简单效应:一个因素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效应。

优点:1)效率高:一个实验可同时研究几个自变量,相当于做几个单因素实验。

2)便于实验控制:同时研究几个自变量比分别研究更容易控制实验条件,而且自变量越多,需要控制的控制量越少。

3)可以研究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

三)随机化区组设计。

1、随机化区组单因素设计(分层随机抽样)

·由于被试存在的差异不能被忽略,按其属性划分区组,随机分配安排被试。

·避免区组间差异对实验影响,一般采用组内设计。

2、随机化区组多因素设计。

统计方法:自变量只有一个,就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有多个,就多因素方差分析。

三、 实验研究的信度、效度。

1、 实验研究的信度:通常指重测信度——在不同时间进行相同条件的重复实验,实验结果的一致性。

2、 实验研究的效度。

1) 内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明确程度,自变量混淆会降低实验的内部效度。

2)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在其他群体或其他环境科推广的程度。

3) 构想效度:实验设计与理论的相符程度。

4) 统计效度:实验结果说明实验结论的程度,即统计方法的有效性。

四、影响实验的因素。

主试效应:又称罗森塔尔(rosenthal)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指在实验中由于主试期望、鼓励、暗示等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避免方法:双盲实验(double blind):主试被试均不知道实验目的。

被试效应:指在实验中由于被试的期望、动机、身体状况等情况对实验效果产生的影响。

1)霍桑效应(hwathome effect):由于受到关注力图表现与平常不一样的情况;

2)安慰剂效应:被试认为某情况该有设呢意义而是以没有。

避免方法:a、不让被试知道实验目的;b、通过指导语“欺骗”

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实验操作过于简单,使得实验组与控制组得分都很高,不能区分两者差异。

低限效应(地板效应):实验操作过于难,实验组与控制组得分都很低,不能区分两者差异。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史研究身心关系,也就是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学科。

创建标志:1860 fechner《心理物理学纲要》

一、 感觉阈限。

绝对阈限:恰好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操作定义:50%概率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恰好能够引起感觉变化的最小刺激变化量,又称最小可觉察(jnd)

操作定义:50%概率引起感觉变化的刺激变化量。

二、 三大定律。

·韦伯定律:在一定范围内(中等刺激),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

k=标准刺激下的差别阈限/标准刺激 (k越小,感觉敏感性越高)

对不同感觉通道,k值不相同。

·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为了描述连续意义上的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关系)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即物理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心理量呈算术增长。

s=klgi+c i—物理量;s—心理量。

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

假设:1、韦伯定律成立;2、每一个最小可觉差所引起的感觉变化是相同的;

·史蒂文斯定律(指数定律):心理量与物理量的乘方成正比。

s=k他认为费希纳定律的第二个假设不正确。

当b<1时,相当于费希纳定律。

对能量分布较大的感觉通道(视听觉)b值较小,心理量随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对能量分布较小的感觉通道(温度觉),b值较大,心理量随刺激量变化很快。

三、 传统心理物理学。

1、 最小变化法(极限法)

计算方法:1) 绝对阈限:把刺激以微小变化排成序列,递增和递减序列交替呈现,记录被试感觉发生变化的刺激点。计算所有转折点的平均数。

2) 差别阈限:计算出感觉发生变化的上限、下限,两者之差为不肯定间距,不肯定间距的一半就是差别阈限。

主观相等点:上限平均加下限平均的一半。要和标准刺激差别不太大,才算准确。

不肯定间距:上限平均减下限平均。

变式——阶梯法:由于trial次数太多容易疲劳所以进而简化。

2、 恒定刺激法。

计算方法:用5-7个在实验中刺激量保持不变的刺激反复作用于被试,记录每个刺激被被试感觉到的概率。

计算出50%的概率被感觉到的刺激量就是——绝对阈限。

计算出50%的概率引起感觉变化的刺激变化量就是——相对阈限(两点判断要以25%和75%作为感觉变化的转折点)

1)绝对阈限:

a、 直线内插法。

b、 平均z分数法。

前四个数平均值=15.5 后四个数平均值=24.5

前四个数对应的z分数的平均值=-0.75 后四个数对应z分数的平均值=0.65

x=15.5+6*0.75=20

c、 最小二乘法(见书)

2)差别阈限。

a、 直线内插法。

先分别算出25%的点和75%的点。两个数相减的平均数。

b、 z分数法。

sd= z=

x==sd*()

3、平均误差法(调整法)

让被试调节比较刺激,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感觉上一样,记录比较刺激的量,计算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的差的绝对值平均数——差别阈限。

让被试吧比较刺激调整到恰好感觉到的程度,比较刺激的平均数——绝对阈限。

四、 信号检测论sdt

·传统物理法缺陷:不能区分感受性和判断标准。

·信号检测论可以把感受性和判断标准区分开。

判断标准 β’

感受性指标 d’=-

sn——信号 n——噪音。

—击中率的纵坐标 ——虚报率的纵坐标。

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概述 试卷

总分 52.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24,分数 48.00 1.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 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分数 2.00 a.时距信息。b.加工机制。c.通道。d.实验。2.冯特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分数 2.00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1 变量 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2 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它是主试者选择 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3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的变化,叫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4 因变量 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

实验心理学

1.费希纳定律 s k log r 表明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对数之积。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2.节省法是在识记或学习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次识记或学习,然后对两次识记或学习的次数进行比较,从而推断记忆的保存量。3.注意凝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