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堂笔记

发布 2022-10-19 09:02:28 阅读 8042

第一章绪论。

一、学校教育特点:1.制度化;2.系统化;3.多元化;4.强制性。

二、教育的五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介。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回顾与展望。

一、古代哲学中的研究取向。

一)西方古代。

1.17世纪官能心理学形式训练说。

2.裴斯泰洛奇(瑞士)

人性:兽性→社会性→道德性。

爱的教育:头——知识;心——情意;手——技能。

3.赫尔巴特(德国)知、情、意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

4.福禄贝尔(德国)创立幼儿园;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团体游戏;自由与创造是人的天性。

二)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概述。

1.人性的本质与教育功能。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人性之山,犹水之就下。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

孔子:仁者爱人。

未知,焉得仁(知)

仁者不忧,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情)

苟志于仁,无恶也。(意)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行)

总结:认同教育的良性;都关注知情意行。

二、教育科学取向下的教育心理学。

一)桑代克:领导了教育科**动。

二)杜威。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2.学校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

3.从“做”中学。

4.教育没有固定目的。

三、科学心理学取向:目的偏离。

四、教育心理学取向:对象目标窄化。

五、(一)综合化。

(二)三化取向:研究目的教育化;研究对象全人化;研究方法本土化。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目的的教育化。

一、教育目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了解人性并了解人性改变的可能性。

教育心理学的创设源于教育心理学目的的达成。

二、教育目的。

一)客观的社会文化。

二)人性需求。

三、学校教育目的的实践的三元一体观。

一)从求知中得到快乐:要求→满足→快乐→价值。

二)在学习中健康成长:科学知识、身体、社会都得到成长。教育不等于上课。

三)在生活中准备生活。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对象全人化。

一、 教育过程:师生互动—人与人的互动(知情意行)

全人化不同于五育并重,五种性质不同的经验,每一育都可以看到人的知、情、意、行。

二、 研究:1.身心发展:认知、身体、社会。

2.学习心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

3.个体差异:性别、年龄、智力、文化、认知风格、动机。

第四节方法的本土化。

第二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一、发生认识论。

一) 认识**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

二) 思维、智力——生物适应性的特殊表现。

三) 对人的看法:人天生就是积极地、理性的学习者,人的认知发展是有动力的。

二、认知发展论。

生物体都可以看做结构和机能的有机统一。

a结构——认知结构——图式。

b机能:1.组织2.适应:同化;顺应。

三、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成熟: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繁密系统的成熟。

二)经验。物理经验——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有关物体特性的信息。

数理逻辑——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三)社会互动:语言、符号、制度、教育、历史。

四) 平衡化:同化失败→失衡→顺应→平衡→同化→同化失败。

四、贡献和不足。

一)贡献。1.确认了儿童成长的内发行和积极性;

2.确认了儿童成长的内发性和普遍性;

3.确认了儿童发展速度存在个体差异。

二)不足。1.怀疑其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并且理论与实际不相符合。

2.重视知识认知,忽视社会行为。

3.发展先于学习,少有教育价值。

五、教育上的意义。

1.要按照儿童思维方式教育,不能盲目地追求儿童发展。

2.设计课程循序而行。

3.个别化教学 4.儿童自由探索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节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一、心理工具说。

心理发展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生物进化的结果,人和动物所共有,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

高级心理机能: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包括观察、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意志等。

人类个体只有在掌握了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

二、内化说。

内化——社会文化要求成为个人要求的过程。

三、语言——发展。

功能:1.社会交流 2.自我调节——自我言语内化的过程。

四、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五、教学与发展。

一)教学。1.定义:广义:从活动、交往中掌握精神生产工具的过程。

狭义: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交往模式。

2.教学种类。

3.支架教学。

(1)含义:教师为学习者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再建构平台。

2)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分类。4.教学是一个互动式的系统:提问、群体学习。

第三章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通过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发展论。

一、人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二、发展危机——个体自我成长的需要与社会环境的限制之间的冲突。

三、人格发展阶段。

一)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岁)

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形成的品质:希望——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有持久的信念。

发展条件:父母爱抚儿童,及时满足儿童需要。

二)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

形成的品质:意志——个体成功驾驭自己的能力。

发展条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但同时要有一定的控制和限制。

三)主动感对内疚感(4~6岁)

发展任务:发展主动性,克服内疚感。

形成的品质:目的——面对有价值目标的勇气。

发展条件:积极支持儿童游戏和智力活动,又要做好儿童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

四)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主要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形成的品质:能力(成功和失败)

发展条件:期望要合理,以爱护代替可求;评价要多元化、多层次化。

五)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性混乱。

自我同一性: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

发展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统一性混乱。

形成的品质:忠诚——忠实于自己的选择。

发展条件:社会性的支持、父母师长建议下的自我探索。

六)亲密感对孤独感。

发展任务:形成亲密的友谊关系,克服孤独感。

形成品质:爱。

发展途径:自我同一性的获得。

七)繁殖感对停滞感。

发展任务:照顾家庭、抚养孩子以及创造性工作。

形成品质:关怀。

发展条件:为孩子创造成长的环境。

八)自我整合对绝望。

发展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

形成品质:智慧。

补充:一)自我同一性的四个类型。

根据探索和投入两个维度,将自我同一性分为四个类型:

1.实现高探索高投入

2.延迟高探索低投入

3.混乱低探索低投入

4.闭合低探索高投入。

二)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

1.自己的身体样貌; 2.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期望; 3.自己已有的成败状况;

4.自己学业人际关系; 5.现实条件和环境限制; 6.对自己未来的展望。

四、教育意义。

1.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危机重重,发展不易。

2.教育可能是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是阻力。

3.全人教育的基础在于心理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自我意识。

一、概念。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二、结构层次。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

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

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三、途径。1.正确的自我认知; 2.客观的自我评价; 3.积极的自我提升; 4.关注自我成长。

四、提高自尊的方法。

1.鉴别低自尊的原因和对个人而言的优势领域;

2.情绪上和社会上的支持;

3.帮助儿童获得成功;

4.发展孩子应对问题的技能。

第三节家庭教育。

一、从少年犯罪说起。

1.亲子疏离、学业失败是心理适应问题的根源;

2.情感的衣服对偏差行为的发展有免疫作用。

3.父母的关爱是儿童人格发展的基石。

二、现代社会秦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亲职教育——为更好地扮演父母的角色而接受的教育。

1.家庭结构的变迁的需要。

核心家庭,父母照料孩子,对父母品格要求较高。

2.现代社会的需要。

3.协助学校教育的需要。

1)顺教育学生入学前已经有良好的品格,对儒学后的生活有了充分的准备。

教育心理学 课堂笔记

高等教育心理学。题型 名词解释 5 3 填空 20 0.5 单选 10 1 多选 8 2 判断并说明理由 10 3 解答应用 2 7 论述 10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2 个体心理现象分为 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动力 个体倾向性 心理特征。3 心理过程包括 认知过程 情绪过程和意...

家庭教育心理学 课堂笔记

家和爱。1 家庭类型 原生 核心 主干 联合 单亲 重组 丁克等。2 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3 家庭教育的原则 爱和自由 核心理念 4 爱的本质是理解和接纳 生命的本质是选择 5 爱的类型 包办型 放纵型 民主型。夫妻间的关系是家庭的核心。1 离婚对孩子的影响 张默 张国立奥巴马 奥巴马母亲...

心理学考研笔记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从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中分化出来的二级学科,它的主要对象是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的应用,具体包括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学生心理 教师心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是心理学与教育学发展的需要,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的指导。作为心理学科 研究 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性质 特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