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
一、教育与学校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展入手。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响:
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指个体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现代教育的两条基本发展趋势:①终身教育;②自我教育。
三、教学与课:
什么是教学:指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什么是课: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育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
有效教学的指标:
清楚而明确的组织教材;
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
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
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
师生均有方向感;
有令人愉快的气氛;
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第二节学生和教师。
一、学生群体心理特征:
学生及学生群体:
1.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学生班集体具有①育人的目的性;②组织的指令性;③成员发展的相近性;④活动的整体性和独立性相结合;⑤伙伴关系的平等性;⑥教师的影响性。
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过程:组建、形核、形成、发展。
2.非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既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批准,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因素、类似性因素、需要的互补性、仪表;
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
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的依赖性、有较突出的领袖人。
怎样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
莫雷若的社会测量法:
填写调查表(问卷);
根据调查结果制出矩阵表;
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
承认,了解,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后果。
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素质;
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特别是领袖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积极作用;
对破坏性团伙,坚决拆散。
二、教师心理:
教师角色:角色是社会生活中所经常进行的那些典型行为的概括。
教师角色:①教员;②学生模仿的榜样;③课堂管理者;④办事员;⑤团队活动领导者;⑥公共关系人员;⑦学习与学习者;⑧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⑨父母;⑩权威人物。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作用:
美国,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进步。
教师管教学生的误区:
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
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
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
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课堂上的”讲台效应”:
课堂上,台上台下师生虽处同样的客观情景,但其心理感受却各不相同,如台上老师扫视学生,自己并不觉得在刻意盯着听讲者,但每位听讲者可能感到老师在专门看自己。
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
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㈥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①课堂教学能力;②组织班集体能力;③了解或研究学生及进行家长工作能力。
2.表现在情感、意志及其他方面的能力:①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②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③要有耐心和信心;④乐观、活泼的信格;⑤公正不自私。
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技能:
优良的课堂教学行为;②理解学生。(虚心、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③与学生的有效交际;④理解自己。
学生心目中的教师:理想的;最不欢迎的:
教师教学中的不良习惯:
课堂师生交往的心理学策略与技巧:
1.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和特点:
是一种正式交往;②是一种代际交往;③是一对多式交往;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
不要把教师的需要理解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
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
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3.课堂师生正常交往的教师条件。
4.课堂的促进师生交流的技巧。
5.课堂交往障碍:①课堂语言障碍;②课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碍;③角色地位障碍;④交往技能障碍;⑤课堂结构障碍;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第一节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
承认与社会相结合的人权;②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③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④关心他人;⑤团结互助精神;⑥事业心;⑦创造性;⑧尊重男女平等;⑨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学习的四个层面:①自尊;②生活技能培训;③学会怎样学习;④具备特殊的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
学习的三重目的:①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②培养综合概念技能;③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支柱:
学会认知;②学会做事;③学会生存。
二、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
发展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独自运用各种题材;④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第二节教师发展的方向。
一、教师的责任:
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对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
2.对教师的能力和作风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时代色彩的要求。(要有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想像力)。
二、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
1.教师更多的是作一名向导和顾问;
2.并非全部教育都在学校中进行。
三、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
专业化:①不但要胜任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具有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能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即专业能力)。
②教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作学生典范(即职业道德)。
人性化:立足全面育人的需求,形成更具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爱护、关心、体贴)。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一、有关概念和背景:
教学过程:指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使学习者的行为朝着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产生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教育目标群体系: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作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也称行为目标)。
泰勒,当今学习(或行为)目标之父。
二、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启动功能;㈡导向功能;㈢激励功能:激励作用=效价×期望;㈣聚合功能。
三、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价值性标准:指目标对于需要满足的意义;
可能性标准;
低耗性标准;
丰富性标准;
就高性标准。
四、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马杰,2024年,《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提出学习目标三要素:
说明具体的行为;(做什么)。
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怎么做)。
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做得如何)。
改进的学习目标描述:(a,b,c,d模式学习目标)。
明确教学对象;(audience)。
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beh**iour)。
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conditions)。
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degree)
五、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对象与行为描述:
行为的描述应具有可观察特点;
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动宾结构短语。
条件的表述:
条件是指学习者表现为当时所处的环境等因素。
包括:①环境;②人;③设备;④时间;⑤信息;⑥问题的明确性。
标准的表述:
标准是指作为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标准要具有可测性)。
六、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般将教学目标分类为:认知的情感的、心因动作的。
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
1.知识(了解、对信息的回忆);
2.理解(用自己语言解释信息);
3.应用(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4.分析(分解知识,找出之间的联系)
5.统合(将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整体);
6.评审(根据一定标准判断)。
情感的教学目标:
柯拉斯沃的分类法:情感的教学目标五个程序。
1.接受;2.反应;3.评价;4.组织;5.价值的性格化。
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
1.整个身体的运动;2.协调细致的动作;3.非语言交流;4.言语行为。
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
一、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指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发展是不可逆的)。
成熟主要是指由于受遗传制约的强烈内部过程的变化而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成熟是指生理上的)。
二、发展的方向与顺序:
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方向一致的梯度。
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步发展,叫头尾梯度。
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发展,叫近末梢梯度。
三、发展的一般趋势:
综合的分化: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的过程。
平衡化: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
教育心理学复习
教育心理学。1.单项选择题 10题 10分 2.多项选择题 10题 10分 3.填空题 10题 15分,每空一分 4.名次解释 5题 15分 5.简答题 6题 30分 6.论述题 2题 20分 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
教育心理学复习
1 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答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该过程包含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 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136 2 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答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
教育心理学复习
一 名词解释 1 学习策略 分为三类 a.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程序 方法或规则,即学习策略就是学习方法 b.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对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技能 c.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法与调控技能的结合。2 学习动机 是指要求学生学习活动 维持学习活动,并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