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2.d【解析】深思熟虑、错误少,是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
3.a4.c【解析】内部动机是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成,近景、远景是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及其作用来划分的。
5.c【解析】贾德提出了经验类化理论。
6.b【解析】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为倒摄抑制;旧信息对已有新信息的抑制作用为前摄抑制。
7.b【解析】认知技能形成的第二阶段即联结阶段是程序化的过程。
8.d【解析】画出网络关系图是组织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
9.d【解析】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符合这三个特点的就是问题解决。
10.d【解析】根据认同的概念,选d。
11.c【解析】在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方面,艾里斯提出了理性情绪辅导方法。
12.a【解析】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速度最快。
13.a【解析】群体规范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有极大的影响。
14.b【解析】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5.a【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
16.c【解析】现行的智力测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还主要是传统的智力因素理论,它偏重于个体的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和空间关系等方面,其结果一般反映的是人的分析能力,或者说只是一种和学业成就有关的智力,与未来事业的成就和生活美满没有必然的联系。
17.d【解析】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18.c【解析】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对刺激进行分化,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
19.d【解析】略。
20.a【解析】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二、填空题。
1.勒温。2.师范教育、实践训练与继续教育。
3.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4.有意接受学习论、发现学习论。
5.安德森。
6.同类比较、异类比较。
三、名词解释。
1.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关键词法: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
3.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四、简答题。
1.(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2.(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成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4.(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
2.【答案要点】
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
在学校教育方面,如果学校气氛较为民主,教师不以权威方式管理学生;教师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容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学习活动有较多自由,教师容许学生在自行探索中去发现知识,那么,这种教育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2)智力。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3)个性。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制的动机;
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具有独立性。
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2.a【解析】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
3.a【解析】元认知计划是在活动前计划活动。
4.d【解析】形态扩散是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味道、形状等)为扩散点,设计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可能性。
5.a【解析】认同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6.d【解析】根据强迫行为的定义,选d。
7.b【解析】略。
8.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众的概念。
9.c【解析】略。
10.b【解析】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以学生为中心并有预见性。
11.b【解析】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感。
12.a【解析】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不管什么社会,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因此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3.c【解析】根据不同的标准,强化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①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②根据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可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③根据时间间隔,可分为连续式强化和间隔式强化;④根据强化物的性质,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⑤根据强化的**,可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
14.d【解析】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15.c【解析】分散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分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
二、填空题。
1.差异性。
2.教育机智。
3.性格。4.《学习的条件》
5.阿特金森。
6.一般迁移。
7.过度学习。
8.定向、认知。
9.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10.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三、名词解释。
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一般而言,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陈述性知识的,针对程序性知识则有模式再认知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
2.功能固着: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
3.替代强化: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四、简答题。
1.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2.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3.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由于行为派的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4.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最后,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改变的。
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答案要点】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由于心智技能本身难以认识的特点,主体难以体验其必要性。因而,在主体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时,往往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及积极性。为此,在培养工作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答案
模拟题答案 模拟题 一 单选 多选 判断 1.错 2.错 3.错。简答 1.创造性的培养。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
2019教育心理学模拟题
教育心理学。一 选择题。1 动机 需要 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属于 a 心理动力。b 心理过程。c 心理状态。d 心理特征。2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平时表现出来的满意 喜爱 厌恶等主观体验属于 a 态度。b 情感。c 情绪。d 认知。3 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a 动机...
2019教育心理学模拟题
教育心理学。一 选择题。1 动机 需要 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属于 a 心理动力 b 心理过程 c 心理状态 d 心理特征。2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平时表现出来的满意 喜爱 厌恶等主观体验属于 a 态度 b 情感 c 情绪 d 认知。3 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a 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