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总结

发布 2022-10-17 12:44:28 阅读 8471

名词解释:

1.自我应验的语言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语言似乎自动的应验了。

2.教学效能感:

a.它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性概念,包括认知成分、情意成分。

b.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信念。

c.它反应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使在某种的情境下,教师也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3.新教师: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或者是实习阶段的师范生。

4.专家教师:

所教学生的增长分数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位居前15%位,由学校领导选定的并且得到广泛认可的具有专家特征的教师。

5.反思性教学:

又称反思性实践、对教学经验的反思,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6.心理发展:

是指人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

7.最近发展区:

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2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8.自我意识:

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它包含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三部分。

9.个体社会化:

个体凭借其生理特点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

10.认知方式(认知风格):

个体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1.智力:

一般的或是总体的认识能力。

12.智商:

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

13.特殊儿童:

a.广义的特殊儿童:

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儿童。

b.狭义的特殊儿童:

仅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障碍的儿童。

14.学习困难:

又称学习乏能,是指在理解和使用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方面有一种或几种基于心理过程的障碍。

15.学习:

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它包含的三个要点是:第一,并非人们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产生学习,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动才是学习。第二,其变化是由后天经验引起的。

第三,其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久保持”

16.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加涅明确认识到,人类学习现象极其复杂,不可能用一种理论解释全部学习现象,必须对学习做分类研究。

17.工作记忆:

又叫短时记忆,这2个术语分别强调同一概念的不同方面,短时记忆强调信息停留的时间,工作记忆强调其功能。短时记忆对信息的贮存时间很短,一般只有30秒左右,而且容量极为有限,只有5-9个信息单位。

18.上位学习:

当学生的认知结构做好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抽象水平更高的命题或概念,便产生了上位学习或总括学习。

19.下位学习: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性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构成类属关系,又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

20.概念形成:

具体的概念学习在低幼年级颇为多见。从具体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具体概念的习得经历了知觉辨别、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四个部分。逐步发现概念属性的方式奥苏伯尔称之为概念形成。

21.先行组织者:

简称组织者,是奥苏伯尔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先于学习材料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与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但以学习者易懂的通俗语言呈现。

它是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

22.无条件积极关注:

不加判断的认可学生。无条件意味着教师关心学生是出自真诚,不以学生的回报作为交换条件。

简答:1.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题的一般认识水平。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进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可以起到加快认知发展的作用。

2.新手成长为专家教师的过程:

a.新手水平。

b.高级新手水平。

c.胜任水平。

d.熟练水平。

e.专家水平。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单位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合逻辑的推理。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4.人格发展的五阶段:

a.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b.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c.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d.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e.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5.加涅提出的5种学习结果和智慧技能中的5个亚类: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c.认知策略。

d.动作技能。

e.态度。6.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

皮亚杰:a.自我中心阶段(2-5岁)

b.权威阶段岁)

c.可逆性阶段(8-10岁)

d.公正阶段(10-12岁)

柯尔伯格:一)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二)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社会地位的定向。

三)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7.学习动机的构成成分:

期待因素、价值因素、情感因素。

分析题复习注意点:

1.八、九、十章注意全面理解,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的角度理解原理,分析案例。

2.用教学中的实例说明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p293-294):

1)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发生和维持的内部动力。学生要有效地长期地进行有意义学习,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学生毫无学习的兴趣,缺乏求知的欲望,学习是很难长久的维持的。

因此在个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是至关重要的。

2)但这并不意味学习动机越强越好。

3)在一般情况下,即学习难度是中等的时候,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呈倒u关系。即学习动机微弱或过于强烈都不利于学习,只有学习强度适中时,才会取得最理想的学习结果。

4)可是当学习难度变化时,两者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学习难度很小,学习动机必须十分强烈才能取得好的学习结果。学习难度很大,适当降低学习动机的强度才能促进学习。

3.三种提高教材可懂度的技术对学生信息加工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的异同(p248-257)

1)设计先行组织者,促进保持与迁移。

2)设计符号标志,使教材结构鲜明。

3)设计附加问题,控制学生的注意。

4.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比较(p200-202)

2个分类系统在三大领域的划分上完全等同,所不同的只有用词上的差异。

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与加涅的认知领域在用词上和所涉及的范围上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认知领域内部个亚类的划分目的和标准不同。

背景、目的、应用价值三方面)

5.利用心理学原理评价我国中小学因材施教的改革措施(p69)

教育心理学考试总结题

一章。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 学生 影响教学方面a群体差异b个体差异 2 教师 3 教学内容 一般表现为 课程标准 课程 教材 4 教学 特性 是实在传媒所能提供的信息 是教学过程中知觉 认识活动对传媒的要求 5 教学环境 包括 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学习与教学过程 1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是教育心...

教育心理学考试总结题

比例和反比 2 正确运用变式 3 科学进行比较 4 启发学生自觉概括。4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 深度加工材料 2 有效运用记忆术 3 进行组块化编码 4 适当过度学习 5 合理进行复习。5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1 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 客体的性质 3 智力活动方式 4 阶梯式的心理状态。简...

教育心理学考试

第一题 第八章教案。第二题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 答 人本主义教学观是在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 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他们的共同信仰是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行为和学习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