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

发布 2022-10-17 10:19:28 阅读 7546

名词解释:

同化: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知识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其原有知识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坏境变化的过程。

平衡: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内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

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学习的界定:

学习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泛化:条件反射一旦确立,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射。

分化: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作出条件反应。

塑造:通过小步强化达到目标。

动机:唤起与维持个体的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特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由需要和诱因组成。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品德(或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特征,是人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列提纲:以简要的语词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材料的要点。

罗森塔尔效应:

第二章。一)皮亚杰(生物学角度)认知发展阶段:发展呈现出哪些状态?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

2)前运算阶段(2~7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认知发展机制和影响因素:儿童为什么会发展?

成熟, 即神经系统的成熟;

练习和经验,包括物体经验(来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

社会性经验,即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平衡化, 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 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起决定作用。

对教学启发:

1、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的加速儿童发展,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

2、教学中要注意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3. 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维果茨基(历史角度)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启发:

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2、教学是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实施交互式教学。

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接受能力较强的同伴的指导。

三)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 8 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0-1.5 岁)。

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基本冲突是信任对怀疑。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

(2)自主对羞怯(1.5-3 岁)。

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

**应该帮助他们自信心的形成。如成年人未能对儿童试图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的尝试给予鼓励,则幼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本阶段体会到过多的怀疑和羞怯的个体,可能会导致其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3)主动感对内疚感岁)。

他们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并因能从事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一种愉快的情绪。

而由于儿童能力的局限,他们认识到“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之间的差距,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就在于儿童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成年人应监督而不是干涉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4)勤奋感对自卑感 岁-12 岁)。

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形成一种压力,产生勤奋感。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助长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

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岁)。

这一阶段大体相当于少年期和青春初期。此时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角色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只要教师能积极帮助学生处理这种危机,学生大多会较顺利地获得同一性。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亲密感是指个体愿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一种长期的友好关系,学会与他人分享而不计较回报。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和不愿与人分享便会陷入孤独中。

(7)繁殖对停滞(30-60 岁)。

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繁殖,不仅包括人的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征。本阶段个体面临抚养下一代的任务,并把下一代看作自己能力的延伸。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

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与舒适,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如果个体在前几个阶段发展顺利,则获得了自我完满感;相反,没有获得完满感的个体将陷入绝望,并因而害怕死亡。

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四)智力。

斯滕伯格:三元理论。

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强调在问题解决中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他认为智力包括三个部分: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情境智力,它们代表了智力操作的不同方面。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提出:智能应该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来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人类生存至少存在八种智能:

语言智能、**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内省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对教育的启发。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实施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五)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目前主要研究以下三种: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场独立性者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

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

冲动型和反思型。

冲动型:在简短地考察各种可能性后迅速地做出决定;能迅速形成自己的看法,容易犯错。反思型:在进行反应前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仔细考虑所有的可能性。

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深层加工:深刻理解所学内容,获取内容的深层意义;

表层加工:记忆学习内容的表面信息,不将他们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

第。四、五章。

一)巴甫洛夫和华生: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1、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2、泛化和分化律:条件反射一旦确立,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射,称为泛化。为了避免有机体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的泛化,分别向有机体呈现条件刺激和与之类似的无关刺激,对条件刺激给予强化,对无关刺激则不给强化,这样就可以使有机体对条件刺激与相似的无关刺激产生分化,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作出条件反应。

3、高级条件作用律:条件作用形成后,另一个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

华生。频因律: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即练习的次数在习惯中起重要作用。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华生反对桑代克的效果律:在一定情境下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倾向于在这一情境中重复出现。

二)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学习实质上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刺激反复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学习三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三)*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p137 强化理论p138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两个一般的原则相联系:①任何反应如果紧跟随以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②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的是行为及其结果。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就是有机体把强化和所发出的操作反应相联系的过程。

斯金纳认为操作学习与反射学习是不同的。反射学习是s-r(被动)的过程,而操作学习则是(s)-r-s(主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塑造:通过小步强化达到目标。

强化物:是指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

二级强化: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后的强化。

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活动来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喜爱的活动强化不喜爱的活动)。

四)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不同意华生和斯金纳的外界刺激是行为的决定因素的观点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进行的。强化分为: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榜样)、自我强化。

1、社会认知理论:①交互决定观:个人、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联系的;②学习与表现;③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2、观察学习: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3、行为主义新发展:①自我管理(自我评估、自我监视);②自我言语。

第六章。一)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1、认知表征理论: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符号性表征。

2、认知结构理论: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或改变;换句话说,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变,是一个人把同类的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联结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能够主动地发现自己的编码系统。

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复习大纲。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 p38 第一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2岁阶段。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期,2 4岁。本阶段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

心理学复习

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我们总是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组织结构图,因为它可以告诉员工什么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虽然作用很大,但它不可能告诉我们有关组织的一切事情。许多企业没有组织结构图,仍然经营的相当成功,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十分完善,但在经营上却是失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

心理学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 单选题 10 1分 10分 二 判断题 10 1分 10分 三 名词解释 4 3分 12分 四 简答题 4 6分 24分 五 论述题 2 10分 20分 六 案例分析题 2 12分 24分 第一编总论。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什么是心理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