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的类型。
一)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三、知识学习的信用。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知识的直观的类型。
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3.言语直观。
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六.知识概括的类型。
1.感性概括。2.理性概括。
七.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八.遗忘及其进程。
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称为经典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九.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2.干扰说。3.动机说。
十、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特点。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二、技能的种类。
一)操作技能。(二)心智技能。
三、技能的作用。
1.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它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
2.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四.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操作定向2.操作模仿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
五、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六.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第8章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及种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分类:(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2.精细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视策略。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原则。
三、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一)问题。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创造性及其特征。
一)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二)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其主要特征有三个: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一)环境。(二)智力。(三)个性。
三、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态度的结构。
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3.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
区别:1.所涉及的范围不同。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四、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0-12岁)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即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五、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六、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2.认同。3.内化。
七、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2.内部条件。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作过这样的描述: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小学生中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1.儿童多动综合征。2.学习困难综合征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4.儿童厌学症5.儿童强迫行为。
三、心理建康教育的意义。
一)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四、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五、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六、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第12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目标。2.情感目标。3.动作技能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行为目标。(二)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四、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五、教学方法。
1)讲解法。(2)演示法。(3)课堂问答。(4)练习。(5)游戏。
六.选择教学策略。
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3.个别化教学。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三、群体动力的要素。
1.群体凝聚力。2.群体规范。3.课堂气氛。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教师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第一是接受。第二是反馈。第三是输入。第四是输出。
四、课堂纪律的概念和类型。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五、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六、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采用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来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二、教学评价的分类。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四、标准化成就测验。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五、教师自编测验。
1.测验前的计划。2.自编测验的类型。3.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六、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2.观察。3.情感评价。
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
二、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三、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四、教师成长的历程。
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微格教学。
3.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教育心理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engl 7003 适用专业 英语专业 学前教育方向 学时 32学时。学分 2 学分。一 编写说明。一 本课程性质和任务。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
教育心理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 指导复习。一 名词解释。1 心理发展 2 关键期 3 人格 4 自我意识 5 性格 6 强化7 知识 8 最近发展区 9 问题 10 创造性 11 态度 12 品德 13 广义学习 14 心理健康 15 问题解决 16 学习动机 17.教育心理学 18.自我意识 19.先行组织者 20心...
教育心理学 大纲
教育心理学 公共课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教育心理学 公共课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 全校师范类专业考核方式 考试。总学时 学分 51 学时 3 学分 1 课程教学目的。教育心理学 公共课 是一门师范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它为学生提供作为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同时,为师范生开设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