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

发布 2022-10-17 00:01:28 阅读 4212

名词解释。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设计课堂自然条件(温度和照明)教学设施及空间布局等,后者设计课堂纪律、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及社会文化背景。

教学**: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人格:又称个性。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又加强或削弱作用。

练习律:对于已经形成的某种情景与某反映的联结,正确的重复这一反映会增强这一联结。

准备律: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会影响到某种反映的学习。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

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态度: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采取的行动。

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映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映的过程。

替代性强化: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上位学习:又称为总括关系,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一种关系。

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合消退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

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

知识:属于人们的认识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其自身的能动反映活动而获得的经验和系统的科学理论。

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掌握,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占有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认知结构。

理解:是个体逐步了解事物的各种关系,练习直至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识记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识记是学生反复认识某种知识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保持:是个体对识记过的事物作为经验在头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第二步。

知识应用: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已经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知识的巩固:指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教材的持久记忆。

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概念一般都涉及的要素:名称;内涵;外延。

概念学习:就是要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概念学习有两种主要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的认识加工过程。

概括:主体通过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减缩的形式过程。

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原型定向: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和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

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是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

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

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功能固着: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断和判断。

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和个性的实现。

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视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

定式: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这一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动力和阻碍。

简答题。中学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中学心理学的作用: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教育心理学为教师了解问题表现在: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提供多种方法:有助于教师准确的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年龄性别个别差异智力):教师特点:教学环境。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特点: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认知活动自觉性增强;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意记忆占主导;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识记方法;抽象记忆占优势);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a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a 个性化的情感 b 浪漫主义的热情);中学生社会发展的特点。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进行感知运动、2)前运算阶段2-7岁具有不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抽象思维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教育价值: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根本保障。

维果斯基教学方式要点: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埃里克森:1、学习信任的阶段18个月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月到4岁3、发展主动性阶段4到6岁4、变的勤奋阶段6到12岁5、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12到20岁6、承担社会主义义务20到24岁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4到50岁8、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差异;学习风格差异。

目前研究的认知方式:1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美赫尔曼·威特金2反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3整体性和系列性,英戈登·帕斯克4心理自我调控理论,斯滕伯格(a心理自我调控的功能:主动独立型、被动执行型、分析评价型b心理自我调控的形式:

专一型、等级秩序型、多头并进型、随意无拘型c心理调控的水平:整体抽象型、局部具体型d心理调控的范围:任务导向型、人际导向型e心理调控的倾向:

自由开放型、保守拘谨型)

少年期阶段特征到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个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以占主导,并出现反省思维。

青春期特点到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春期是个体的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接近的时期。他们智力接近成熟,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和理智感和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现象。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20 5个4 问答题30 6 5个 论述题 25 1个 案例分析题 25 1个 1 什么是心理结构 p4 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把心理现象分为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1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和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它由认识过程 感觉 ...

教育心理学重点

一 单选。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2.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3.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体现的是注意的哪一品质 注意的分配。4.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5.表象是指人脑 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6.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条件反射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例如,狗吃到食物能够分泌唾液。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 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